凌碣石山巅,观沧海渺茫,如月下之松柏,立乱世天地之间。二十年来,苍生离乱,田地荒芜,兵戈相向,白骨累累。九州残垣断壁,然则乱世枭雄,诛董卓,平黄巾,定河北,征乌桓,收荆州。可怜英雄有命,星陨洛阳。世人可远而观之,而无胆效仿,况吾等无法如其俯瞰九州大地,正视苍穹之美,实为不幸。——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乱世之中,豪杰并起,天下瞬间四分五裂,九州狼烟四起,战场之上唯有血泊,残旗,刀剑满地,多少关隘之前战车废弃,多少将士枯骨无人问津。谈起三国,众人皆知曹魏,孙吴,蜀汉。魏与吴,世人皆以其姓氏为先,唯有蜀汉以汉为重。谈起三国,大半都说刘玄德仁义,曹操奸诈。仁德,爱民几个褒义词几乎都属于刘备一人,而曹操只剩下狡诈,是汉室的奸臣,反贼。唯一能形容曹操的褒义词,也只有奸雄了。曹操奸诈是固然,但是他才是三国之中真正的英雄。人无完人,试问,英雄难道真的是完美无瑕的吗?
三国演义是一部名著,其中的各个故事也津津有味,如同亲临战场,身临朝堂。我相信每个人眼中的三国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谈谈我对其中一个人的看法,那便是曹操。有人说汉室之奸臣,有人说乱世之枭雄,也许都对,也许都不对。说曹操是汉室奸臣,可是,曹操的行为都没有触及王朝法规,无法构成反贼的说法,相反的是,一直称自己是匡扶汉室的刘备,才是某种意义上的反贼,因为刘备自己在汉中自立为王,但当时若没有天子诏书而自立为王者,实则与反贼无异。然而曹操受封魏王,虽是他威逼天子,但正是因为如此,他仍属于汉臣。他只不过是想另立朝堂,不被汉朝堂拖累而已。曹操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也是大家耳熟能祥的,但若身为一个帝王,应当事事以人民为先,不应如此,也许正因为这样,也许是因为他害怕忠心的汉臣,也许是因为荀彧,他一生都不敢取而代之,一生都甘愿做末汉之臣。但将小说与历史结合,有些不合时宜,这也仅仅只是我看完三国的想法而已。
通读三国演义,又想起有人说刘备是个爱哭鬼,但是仔细想一想,真的吗?曹操实际上哭的次数比刘备多的多,因为曹操懦弱吗?因为他恐惧而泣吗?并不是,曹操所哭,因其父为陶谦所杀,因其将典韦,儿曹昂,侄安民为其天下而死,因郭嘉为天妒而早亡,因荀彧与己不合而尽,因关羽为东吴所斩,更因将士枯骨尽,天下未统一。他无数次的哭,仅仅是因为爱将惜才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曹操哭关羽,就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般,令人捉摸。影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中曹操哭关羽可为展现的淋漓尽致,接受到关羽首级之后,曹操不理东吴使臣,从殿上走下,向关羽叩首,放生大哭。不妨来解读一下他的哭,有百分之90是因为爱惜关羽,为自己和关羽情尽而哭,再有百分之9哭给天下人看,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爱才爱将之心,再有百分之1哭给刘备看,证明自己不希望关羽死,将祸患转嫁东吴,单从这样一个哭,就可体现曹操惜才之心,和聪慧之本。
可惜生死有命,曹操也终究逃不过衰老,他在临死前也许又哭了,因为他的宏图大志未能实现,留下了《龟虽寿》《观沧海》等表达自己心愿的著作,一代枭雄,最终陨落在洛阳城,即使是临死,也想着发展洛阳,为曹丕留下根基。作为一个诗人,他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成为了魏王;作为一个军事家,入虎牢战河北;作为一个父亲,他也希望曹丕曹植事有所成。
我一直在想,若奉孝不死,卧龙鬼才何出;若令君不亡,则朝堂平稳;若五虎上将,卧龙凤雏皆属曹操,此行洛阳,应当是另番场景吧。常读三国,尽想成为一名将领,如同赵云一般杀入曹营,搏得曹操一句:来将着何人?而后为其征战四方,完成他的宏图大业。
也许,《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不是一个乱世,而是一个豪杰的天堂罢了
碣石山巅,曹操所见为中原一统,为得太平盛世,百姓再无离乱之苦,三军再无兵戈之仇。为实现宏图大业,竭尽毕生。回首中华上下千年,多少故事留下传奇,而在橘子洲头,也有这么一位英雄,只不过,他与他们,放眼的是整个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