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底下这样的跟帖,我真的是醉了:
看完诚品书店的案例,觉得诚品书店董事长很了不起,他能坚持做自己感兴趣,并且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他用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方式去经营诚品,诚品的理念很独特,是为了推广阅读,而不是为了赚钱,努力将书店提升为新文化的休闲场所。
为诚品书店董事长吴清友点赞,这是一个充满情怀的企业家。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的确令人动容。
作为这样一家书店的老板,说实在的无论企业是否盈利都是幸福的,因为这是一份事业而不是简单的一份挣钱的工作。
我真的只是想温柔轻快地提醒大家两个字:
你们真以为世界真的充满仁慈充满爱啊?商人大多是虚伪的,你以为他多有情怀,他们不过是在用大家的情怀兜售理念而已喔~
有一句话讲,“尽信书,不如无书”。从某个角度上讲,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更大的启迪是在于,如何将品牌塑造和消费者感官捆绑起来兜售,不然,你真以为有不吃鸡的黄鼠狼啊?
诚品书店在消费者心中是怎样的品牌形象?

同理可证:
星巴克:我们的星巴克使命——激发并孕育人文精神 —- 每人,每杯,每个社区。
翻译:天呐!你喝的可是人文精神,30一杯的人文精神呐!!

引用一下原文的话:
诚品书店一开始不是要为了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所以会从人、空间、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人们来书店不仅仅为了买书。诚品希望在书店环境的设计中,将颜色、灯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虑进去,甚至还有烹调分享,都是为了人。我们准备了一个30平方米的独立空间,让年轻创作者去进行实验性的装置或者其他创造性表现;最近我们开了一个音乐厅,我们知道一年就要赔400万人民币,但它是诚品的梦——为平时不能在国家级殿堂表演的人提供一个专业发表创作的空间。诚品办的活动绝大部分是免费的,因为在我们看来,人文思维关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会、人和天地、甚至人与鬼魂之间。2010年,到诚品书店看书的人次超过了1亿次。2013年,诚品书店营收是130亿台币,会员98万,书店营收占30%左右。
看到没有,卖书?人家根本就没想通过他们来赚钱。理念和氛围的营造,让你更加心甘情愿地掏钱。
引申到21世纪的互联网思维,是不是有点粉丝经济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