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少年,仍具有少年感,并且会长久持续下去。
“少年”一词,我特意查了一下,意指十一岁左右至十七岁这一时期的孩子,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这样说是没错的,但只是从表面客观来讲。当然,这一阶段,是一个人内心世界自我意识迅速萌发且快速成长的阶段。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少年,始终将他们视为美与爱的化身。近来常听人说起一个流行词,叫做少年感。
何谓“少年感”?表面来说当然就是年轻,以年纪来判断,但似乎又不仅仅是。年轻只是少年之形,如同外衣。李白写少年行:“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曹植写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一个潇洒恣意,一个健康蓬勃,但写得都是少年之形,然而体态上的少年易得,心态上的少年却罕能持久。有个成语叫少年老成,说的是年轻人就有成年人的世故和老练,缺乏朝气与活力。这种人我们身边都有,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年轻人都是有少年感的,他们可能早已带着佛珠,挺着将军肚,患上了颈椎病、腰肌劳损。公园里穿着运动服、跑步鞋,在单杠上做着各种体操动作的老大爷,从年龄来说虽已不是少年,但精气神却不亚于少年,你只能说他不是少年,却不能说他没有少年感。
少年感是无关体态的,但也有一定的定律:不一定倾国倾城,但精神抖擞;不需要肌肉丰硕,但一定灵活紧致,却不至于瘦成病态;以及笑起来明眸皓齿,眼神倔强。
我一直认为少年感是与年龄无关的。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年纪,落入怎样的皮囊,总能像十六七岁的少年那样,鲜艳、肆意、倔强又昙花一现。总能像在约定地点等待与初恋情人时隔多年的重逢,慌张、激动、手足无措犹如孩童,浸濡多年的世故得体,统统被打落原形。
少年感是不盲从大流的自由感。上学时,曾听朋友说起他的一位朋友,他被他们宿舍人看成是“怪人”,甚至是时代的另类。舍友通宵打游戏时,他在做题背单词,永远都是不会累的姿态;舍友还在呼呼大睡的时候,他已经早早去教室学习了;别人周末约会泡吧、游山玩水,他却骑自行车了去市中心大点儿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后来,他在床头贴了一张地图,将自己理想的国度做了标记,日后一一前往。毕业五六年后,他给宿舍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就是这张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打了红钩,那些都是他已经去过的地方。
少年感是不被生活打倒的勇气。刚毕业我也同大部分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带着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走向工作岗位,为了能够省更多的钱,我在城中村最里头最偏僻的地方租了一间狭小的小屋,离单位远,怕挤公交迟到,于是用剩下来的钱买了辆自行车,每天骑着车子第一个到公司,每个月三百块钱的全勤奖是对我努力的肯定。加班结束,骑着车子穿梭在街道里,体悟着这座熟悉而陌生的城市,欣赏着不同于故乡的夜色,心里不急不躁。煮一碗挂面吸的“滋溜”,算是对这座城市最好的不妥协。
少年易得,少年感难得,它源自于一个人由内到外的精神状态。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就是知道生活的真相之后,面对世故而不世故,依然激情饱满热爱生活,即便是拿着保温杯泡枸杞的中年人,也可以是精神少年,满满少年感。
愿你我走出半生,带着少年感,归来仍是少年。
孙阳
2018年5月4日夜于新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