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为强者似乎是所有人达成的共识。从婴儿呱呱坠地这一刻开始,我们的竞争之路就启程了。包着尿不湿的小孩子早早被父母送进托儿所,学习背古诗唱儿歌,培养文明礼仪。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当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大支持。
诚然,每个人都想成为强者。强者就意味着金钱和权力,以及被人尊重的愉悦感。
根据二八法则,全世界80%的财富由20%的人掌握,只有这20%是强者,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都是弱者。
从弱者成长为强者极其困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多数人还是能够认清这个现实的。一些成功人士除了本身所在阶层的高起点带来的便利:优质的国际学校、成长环境的耳濡目染、更多的机遇,他们自身的努力程度更甚一般人。我们不禁要感叹:“人家明明可以靠出生,却偏偏靠才华。”一众屌丝被狠狠甩在十万八千里处。
弱者就没有逆袭的机会了吗?从此你就要这样自怨自艾了吗?
《逆转》这本书就是要给你缓缓展开一个弱者世界,细细描述“以弱胜强”的内在逻辑,颠覆你原有的价值观,让你体会新思维带来的乐趣。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并没有教你以弱胜强的方法论,他用聪明睿智的头脑,见多识广的阅历,循序渐进的分析,带你一步步领略以弱胜强的奥秘。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好像被格拉德威尔打通了任督二脉。
02
被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2005年被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怪才格拉德威尔的作品深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带来新颖的思维模式,读来有一种被灵感击中的畅快感觉。
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就是出自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一万小时定律的提出在个人成长领域刮起了持续行动的风潮,指导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进步。
此次,作者又以新闻人独特的敏锐观察力发现了一个思维误区:“强者并不一定强,弱者并不一定弱的”,让人再一次惊呼他的怪才之举。
这本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劣势中的优势(以及优势中的劣势)、值得经历的困难理论和权利的限制。每个部分以故事的形式,向我们描述了弱者获胜,强者衰败的故事,加之作者的分析和总结,获得眼前一亮的结论。
虽然是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但因为有故事和理论的结合,完全没有枯燥干涩的感觉,只想让人一读再读。
如果没有看到这本书籍,你肯定会渴望做一个强者。
生态链里讲究弱肉强食。在动物界,强悍的动物会将弱小的动物当做晚餐,弱小的东西会将更弱小的动物当做晚餐,一环扣一环。
强者肯定比弱者强,这是几百年来的规律,毫无疑问。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作者给了我们以下解答:
1、强弱冲突时,弱者在希望渺茫的情境下做出的行动往往会反败为胜。
2、看似优势的东西往往会转变成劣势。
03
强弱冲突的时候,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弱者会战败。然而现实是,弱者总是会获胜。弱者在紧迫的环境下跳出了原有的思维和行动框架,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独辟蹊径。
我们不自觉都有按照强者的逻辑思维来做事的习惯,比如书中巨人歌利亚和牧童大卫对决的故事。
当大卫决定迎战巨人的时候,扫罗不赞成他的决定,说道:
你不能去和这个非利士人战斗,因为你还是个孩子,而他却是个身经百战的战士。
这就是弱者思维,与身强力壮身经百战的战士硬碰硬对决,大卫肯定会输。
相反,如果弱者在与强者的对决中不按照强者的规矩来,采取自己的策略,那么弱者赢的可能性非常大。歌利亚是个步兵,他有盔甲,剑和盾牌,全副武装。他让大卫来到跟前贴身搏斗,而大卫没有按照歌利亚说的做。他是个投手,采用远距离投小石子的策略对付巨人,射中了歌利亚的头颅,战胜了巨人歌利亚。
跳开正常思维,选择出其不意的方式取胜。
另一方面,歌利亚的强者地位并没有给他带来优势。人们普遍认为歌利亚是不可战胜的,巨人身高6英尺9英寸,装备齐全,经验丰富,没有人可以战胜他。然而在投手大卫面前,歌利亚的优势成为了劣势,笨重的盔甲无法使他快速移动躲开投手的攻击,在投手面前,歌利亚的优势成为了致命的缺陷。
格拉德威尔讲述了各种故事,有名人,有普通人,每一个故事都在表明事实并不总是如此。
04
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无论你处于优势还是劣势,《逆转》似乎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指路手册。
学会重新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老子祸福相依的哲学道理一样,凡事没有绝对的释义,生活总会有意料之外的境遇。多角度看这个世界就好。
世上总要有必须经历的苦难,也会有应得的快乐。既然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何必为一时的不如意而自暴自弃呢?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会为你留一扇窗。
记住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的:
一些人假装富有,其实他们一无所有;一些人假装贫困,其实他们早就拥有了巨大的财富。
生活就是如此富有趣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