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请在成都生活的高中同学小聚(到场12人);昨晚,请在省内生活的大学同学小聚(我在东北上大学,川内的当年一共才6人)。
有着三十多年的交往背景和当年共同的求学经历,聚会自然欢快无比,很尽兴,很放松,很有些意犹未尽。
与其他聚会(比如生日宴、婚宴、节假日)不同,同学小聚有专门的标准流程:
首先是邀约并确定聚会时间。打上三五通电话,商议之后才能把时间确定下来,然后继续打电话邀约其他人。最初的电话一定是打给份量最终的几个人,这几人一定是在同学中有话语权的。
第二是确定人数后确定聚会档次。档次过高会让条件差的同学有失落感,档次过低又会让层次高的人少了身份感。我的经验是,包间必不可少,方便聊天且不影响别的消费者;酒水可以统一,中高档即可;以人均消费定档次,每人消费按照150元、300元、600元划分。
第三步是建一个临时的聚会群,这是沟通和创造聚会氛围的基本手段,也能避免牵头者一对一地叮嘱落实,少了很多麻烦事儿。
第四是聚会前想好座次安排,既要便于相邻聊天,也要体现一定的亲疏关系,还要有利于创造喝酒氛围。座次有主有次(或年龄或身份),有共同点(喝白酒的喝红酒的不喝酒的),有关注点(不能冷落任何人),这里面的学问最深。
第五步是聚会的话题把握和焦点营造。从刚开始见面的相互问候,慢慢切换到生活感慨,抓住一两个大家当下最关心的话题(或子女或养老或健康或旅游)进行展开,适当的时机再过渡到当年回顾,适当地给未能参加聚会的其他同学尤其是异地同学视频一下……
第六步也是最后一步,通常有两个方面——单独给某人暗示自己的一些想法、向所有人呼吁甚至约定下一次聚会的时间方式等等,留点儿念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