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井边如虎形,柳烟树下养心精。
春来唯君先开口,却无鱼鳖敢做声
一一唐.李世民

儿时,乡间蛙多如虫。夏季,暴雨骤歇,蛙咶四野。可与燥蝉争辉。田龚,鱼池,芦丛,草淀,荷塘,菜畦,阴沟,墙角甚至农舍的桌底,床下,处处哇鸣。
蛙群是天生的音乐大师:不知哪处先开的声,霎时四方惊动,大合唱震天动地。哇!咕,哇!咕,哇!咕…就象交响乐需要指挥一样,蛙鸣也是有着指挥的。哪处调高,哪处音低;哪里长颤,哪里短亢;哪伙主声,哪伙陪奏;何时抒情,何时白语以及起调、结束。清清楚楚。即便藏身于农舍桌肚床底的散蛙,也会自觉遵守,纪律严明。即使被主人搔扰,暂时躲避,过后也会重入合唱团,得心应手,毫不滞涩。整篇宏伟乐章,节奏鲜明,圆润自如,浑然天成。我有时疑惑是否上苍馈赠予人间的华美!
诗圣杜甫曾感叹花敬定乐曲华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想,用来形容蛙奏可改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夏秋处处闻。严格讲来有些不合格律,但是我实在找不出更恰当的比喻,只好委屈圣人了。
蛙肉鲜美、细腻胜过多种鱼虾兽禽。我推测唐太宗定是善烹喜食蛙肉,品尽个中精髓。爱物喜物,口福之余必对蛙形、蛙鸣深有研究,不然也写不出篇首的千古名篇《咏蛙》。此篇被后人多次借用:
蛤蟆本是地中生,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一一明.薛瑄
独蹲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吾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一一明.张璁
独坐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弹鸣琴。春来我不先开口,谁个虫儿敢出声?
一一明.严嵩
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荫。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吭声?
一一清.郑正鹄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一一毛泽东
诗,被少年毛泽东推到巅峰。象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以帝王年少作引,用领袖少年作尾。中间层层叠叠,曲折回转。就象蛙鸣般的天籁演奏,荡气回肠。最为精彩的环节:同是伟大的天骄领袖,同为少年英才所作;相似的感慨,相近的胸襟气魄!中间也象蛙奏般,历经起伏回转,波澜壮阔。犹如两个天才风云少年举杯相邀相敬于历史长河,相互倾慕,举杯同贺。
蛙肉的鲜美堪称世间极品。记得刚毕业时,公司派我到芜湖培训学习。当地的一位年轻教师,领着我们几个新学员聚聚,去的是一条曲折的巷弄。经过七拐八折,来到一家特色小吃店。点了一份炒田鸡外加几个当地特色风味,要了两瓶名为“炸弹”的白酒。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菜肴!鲜嫩粘爽的蛙肉,搭配木耳大葱青椒大蒜瓣子,翻锅炒上几圈,热气腾腾,色泽鲜明,汤汁透明如脂。满嘴余香。其他菜种也风味独特。美中不足,炸弹酒入口如火药哽喉,实在难以下咽。最后碟子清清爽爽,酒却只喝了半瓶!
后来在大饭店里又吃过多次,花样翻新名堂很多,却始终吃不出那次的鲜美味觉。可能是心理的原因,就象猪肉一样,再也吃不出少年时的香味。
我们那里是不用青蛙做菜的。小时候家家养貂,夏秋季节,都会捉了青蛙喂貂。 蛙肉鲜嫩爽肥,脂肪、蛋白含量很高,貂吃了毛皮乌黑油亮顺滑似丝绸缎子。卖相极好;貂身肥硕,肉质厚实有嚼劲。剥了皮的水貂,骚筋抽去,伴上葱姜料酒盐水里浸泡两天,取出洗净后伴上尖椒清炒或红烧,滋滋作响,肉香扑鼻,吃得满嘴油腻,大汗淋漓,咂嘴咂舌。
捉蛙,在夕阳落山后,带上手电筒和蛇皮口袋,三五人一伙同去大田捕捉。青蛙很呆,夜色下,垄上、堰顶、小道、渠坡,到处都是虎踞着养精蓄锐的青蛙。离了草从,端坐于空地上,稳如泰山。被手电强光照住一动不动。捡碎石般抓在手里,发出如梦初醒般的惊讶声“哇!”。有的还会吹起腮边气球,不知是因为勒得太紧还是懊恼。往往声未发出已被丢进蛇皮口袋,与袋里伙伴们闹腾一番。青蛙很多,每人一晚可捕二三十斤,足够家里几十只肥貂两三日口粮。
放进干净无水的缸里存着,象存贮龙虾一样。做食时,取出相应份额,网兜里装着,拿到溪边,开膛剖腹。内脏全丢进溪里喂鱼。青蛙暂时不会死去,在血水盆里仰着。偶尔会有一两只拼命跳出,“噗通”一声,蹦到溪水里漂浮,无力地拨弄着四肢,等死。
每次,我都会有种罪恶感,尤其在鲜艳的红领巾被沾上蛙血的时候。
村里也会组织护田队员去捉拿那些偷猎的人们。也就是走个过场,带到村委,声色俱厉地严肃批评教育一顿,还是放了,青蛙拿走。乡里乡亲的,反正青蛙多的是。
青蛙确实捕不完,每年河、渠边蝌蚪黑压压的宽带子一般,亿万头攒动。小手中间里轻轻地一抄,哗,水从指缝溢出,十几只圆敦敦胖乎乎的小家伙躺在掌心里蠕动。黑黑的背,白肚皮,长着条与肚皮差不多长的黑尾巴。憨憨的模样,软软的,粘粘的,有的已生出两条细细的后肢,婴儿小手般精致。放回水里,迅速游走一头扎进另一堆中。随着族群,一会儿又浮游到刚才被捉住的地方。还是那么欢乐,攒动着大黑头,毫不惧怕。
白天捕蛙,一般带只小鱼网,用长长的竹竿做柄。青蛙见人靠近,一般会迅速跳出草丛,连跳三次后要歇上一阵子,一动不动。这时远远地用鱼网兜住,一只肥蛙到手。
也有吊的。用鱼钩挂了朵缸豆花,远远的在青蛙面前晃动。青蛙以为是虫子,唰地一口吞进嘴里,于是钓钩上就多了一只拼命摆动四肢的谗蛙。
我曾多次看见两只青拥抱在一起亲近。那时弄不明白,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在繁衍后代。青蛙体外受精,公母两只抱在一起,是为了助母蛙排卵。就像情人或夫妻的恩爱一样,温柔甜蜜。我也终于明白,为何每年杀了这么多只青蛙,蝌蚪不见减少的原因。因为母蛙的内脏连同卵巢一起被丢进河里,卵不再需要母蛙自身排出,就和现在的剖腹产一样。
人类对自然界物种危害最大的是农药化肥的批量使用。每次秧田打过农药,都会在溪口、河道看见密密麻麻的青蛙尸体,白渣渣的,仰着肚皮。大小都有,就象古代的“满门抄斩”!
一一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