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茫茫,山隐于雾,星星秋雨让人不由得哆嗦一下,今天目的地吴起县、志丹县,开始寻找延安十三年的点滴故事。

1935.10.19日,当年红军长征进入陕北第一站就是吴起,从这里开启延安十三年党的历程。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靖边县首置吴起镇。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而命名吴起。
今天,2018年10月20日,我们从延安到吴起,汽车行驶高速路上,间或路过一些村镇,已很少见到窑洞,青瓦白墙,把山色映衬着几分秀美。地里庄稼有的还没收,有些小面积的温室大棚(简易拱棚)。山山昴昂,不变的仍是矗立山脊梁的“消息树”。
忽然起前两天老师教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这首凯丰和吕骥于1937年为抗大写的"黄河之滨, 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严肃……”在今天听来仍然富有朝气、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不由得想,如果穿越到83年的吴起,我会是什么样的共产党员?
奋斗就是吃苦、磨砺、勇气。用纪录片中的老人所言,"那时就是一群又黑又瘦,衣服打着补丁的队伍,就是帽子上的红五星证明他们是八路军。"今天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深刻理解对这段历史的意义。
回到现实吧,高速路上,在志丹东隧道处堵车半小时,又过前安隧道,继续前行。忽然见到路边窑洞房子,门前也就20平米的小平地上也种着绿油油的菜,正感慨间,闪过一片山间平地,醒目的“假日酒店”五层楼房,放眼过去,三幢十几层的楼房高高矗立,似与山坡誓比高,地理位置显示志丹县。在志丹服务区停车休息,看到一个反映陕北农民战天斗地的雕塑,看到第一个广告“志丹擀面皮”。

近140公里路程,到了吴起,进入纪念馆,听老师讲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吴起县有毛泽东旧居、革命烈士纪念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吴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吴起成为陕甘宁边区和陇东分区的革命大后方。
毛泽东在此部署和指挥了“切尾巴”战役,中央红军计划采用“口袋战术”全歼尾随之敌。中央红军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关起门来打狗。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消灭了国民党军一个团,击垮三个多团,俘虏敌人700多人,缴获了一批轻重武器和战马。
在战斗打响前的几个小时,毛主席连夜爬到胜利山上,来到当时的前沿指挥所,在一棵杜梨树下,又召开了一次战前动员会,对战役进行了进一步的部署。
吴起县党史办原主任蔺治忠介绍:“毛主席开完战前动员会以后,他十分疲劳,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他就给警卫员陈昌奉说他要休息一下,当时他就睡在这棵杜梨树下,当时说战斗打得激烈,枪声密集时不要叫醒我,战斗结束时把我叫醒来。毛主席是运筹帷幄,他有这样十分的把握。”在吴起镇战斗,歼灭了尾追之敌一个骑兵团,击溃了3个骑兵团 ,使反动派对中央红军的“围剿”彻底破产,从而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今天的吴起,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 “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和“西部经济发展强县”等称号。
洛河水静静流淌,她见证着吴起的过去,现在,历史不能忘记,英雄永远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