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公立学院(College)教本科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在刚刚结束的 2020 年暑期课程的头 6 周内,我的 100 名学生中有 12 人被发现共 20 次学术违规行为,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作业/考试的诚实性值得怀疑,只是证据不足,没有深入调查。上述 12 人中的2 人,在违规调查期间,再次被发现考试作弊。
因相同的原因(违规)被提及,却由不同的缘由而发生,而之后的反应和结果也大相径庭。
这12 个人的故事或许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撇开 “学生” 这个标签,“他们” 或许就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或许他们的故事会为你打开一个新的视角,让你洞察人性,你或许会惊讶,感慨,可惜,同情,遗憾,或者…
鉴于涉及人数众多,篇幅过长,12 人的故事将分成 上、中、下 三篇文章。本文为上篇,是关于 2 个女孩儿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 “帮忙朋友” 和某一种“聪明”;中篇将向你展示我的困惑,欢迎分享你的看法,共同探讨;下篇有我的思考,老师视角的反馈信息,希望对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有所启迪。
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如下:
2020 年夏季学期,因 Covid-19 的缘故,我们采用远程教学模式,作业和考试,都是学生在家完成,所有资源开放,教材、讲义、笔记、教学录像、甚至万能的 Google 搜索引擎等等,都被允许。唯一的要求是:独立完成。
1) 学生 A(违规 2 次)
我发现 A 和 B 的第一个作业和考试都一模一样,分别网络会议约谈了解情况,欲提醒他们以后不要再发生类似情况,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惩罚。我不想上报学校,否则“学术作弊”的记录,对以后找工作,或申请研究生等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不想做这个“坏人”。(参阅《关于高校学生诚信的故事(一)》 《关于高校学生诚信的故事(二)》)
电脑前的 A 是个漂亮女孩儿,戴着个可爱的毛线帽,态度谦卑诚恳,她坦承和 B 一起做的作业,因为是开卷,以为可以和同学互相帮助。
我重申了我们的唯一要求:“独立完成”。哪怕退到最后一步说,学习过程中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讨论是被允许、被鼓励的好事,但大家递交同样的作业或考卷,却是不妥。作为老师,我发现了(2 个相同的程序),就不能假装没看见,这是我的责任,是对全班同学的公平,也是对当事人的提醒,免得以后再发生类似的情况,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A 表示同意, 保证此类事件绝不会再发生。
我说,那就好。我不上报学校,作业或者考试有一个记零分,另一个正常评分,理由是,第一次警告,第二次零分。你考虑一下,选择哪个正常打分。
我真的不想做“坏人”,可我终究还是成了一个“坏人”。这是后话。
我继续查看其他同学的作业。“怎么这个程序如此熟悉?“,拿出A 的比照一下,几乎一模一样!据“不完全统计”,我发现了 4 个作业和 A 的相同或基本相同(版本 1)!还有 3 份版本 2,再加 2 份版本 3。就是说,第一个作业,我已经发现的,就有(1+4+3+2 = ) 10 人可能作弊。后来第二次考试,还有 2 份相同答卷,前后 12 人,共 20 次违规!是否还有我没发现的,不得而知。
这已经不再是个别或者偶然事件,我不能再淡定,也绝不能再 “隐瞒”,看来 “好人” 是做不成的了。“姑息迁就" 并不是对他们好,长远看,可能反而会害了他们,若他们不止步于此,恐日后有更大的麻烦。“视而不见”是对所有人,包括当事者,其他同学,学校,以及我作为教师的不负责任。
我约谈每一个人,告诉他们:我发现他们的程序和其他同学的过于相似,我会上报学校 “学术诚信委员会” 做进一步调查。
我本来已经跟A 表示不会上报学校,现在却是 180 度的翻转。颇为尴尬地,我再约 A 告知。
A 黯然。
后来 “学术诚信委员会” 调查结果确认 A 的行为属于 “作弊”,涉及的作业并考试均记零分,警告一次。A 发邮件给我说,所有的作业和考试程序都是她写的,因为 B 是朋友,所以才帮她忙。现在已经意识到了错误和问题的严重性,问我能不能重新考虑这个(”作弊“)结论。
她可以进一步去上诉,但更改结论的可能性不大。
其实我早就猜到了程序是 A 写的,而这样的 “共享” 行为,提供作业的一方也是有责任的,处罚通常是 “二人各打五十大板”。
帮忙朋友不成,反被拖下水。害人又害己。我为 A 感到难过,希望这个教训能让她今后的人生路上更多地避开坑,更少地走弯路。
对的事情,多难都要做;错的事情,多好的朋友都不能帮。
2) 学生 B (违规 2 次)
B 也是一个女孩儿,她的第一个作业和考试与 A 的完全相同。我约谈远程会议的时间段她总是没空,费了许多周折才终于约到。会谈中,她言语不多,一副“随便你说什么” 的样子。
要上报学校的材料中有一个文件需要由学生填写,内容是学生本人对此事件的解释/描述/回答等,就是 TA 想让 “学术诚信委员会”了解的情况。B 的这个文件姗姗来迟,我发给她 Word 文档,她回复我的是 PDF 文件。是怕我修改吗?(当然,如果我想,PDF 也可以很容易地被修改啊!)
下面以第一人称概述 B 的回复:
因个人原因,开学头两周我没能上课,所以请 A 帮忙。因为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是开卷,所以我们相互帮忙并不违规。
我和 A 有互相帮助,但不认识 D 和 E(我给她的文件上显示五位同学递交了同一个版本的作业,包括 ABCDE )。
教授期待我们每个人的程序都不相同,如果我们有 600 人,难道还会有 600 种不同的程序吗?我们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所以程序肯定是相同或者相似的。
再次,我承认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我不应该找同学帮忙。
B 的理直气壮和她的逻辑让我颇为惊讶:
“开卷”,即意味着允许同学间相互帮忙、递交相同答案?那“独立完成”是什么意思?
她质疑,“600 人难道还会有 600 种不同的程序吗?”这是我在课上强调的。我说,“不要试图说服我两个人会写出相同的程序代码“。言外之意,如果我见到相同的程序,极大可能会认为是抄袭。是的,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于一个不算太小的项目,我认为两个人写出完全相同程序代码的概率非常之小,尤其是对于还不是那么有经验的他们来说,几乎不可能。
“我们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所以程序肯定是相同或者相似的。”这个逻辑,我实在无语。很想知道她从前的程序都是怎么写的,是不是也理所当然地和其他同学的相同或者相似了?
很遗憾,她的振振有词没能打动“学术诚信委员会”,她的行为被认为是“作弊”,涉及的作业和考试都记为零分,警告一次。
后来的课堂上依然见不到 B,但接下来的远程考试,她很快就交卷了,而且答得非常漂亮,用到了一些我们课程不曾涵盖的“高级”技术。我不禁在心中画了个问号:这份卷子是谁做的?不是 A,不是 CDE,也很可能不是 B 本人。我无从知晓。
这个考试,我给了 B 满分,评语是,”Perfect! Beyond expectation!” (完美之作,远超期待)。
我在遥想,B 若能一直如此“幸运” 地“完美” 毕业,甚至“完美” 就业,她未来的职业生涯乃至漫漫人生路,会不会永远都能如此“幸运地完美”?!
有的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地骗了别人,殊不知,真正吃亏的其实是自己。
欢迎继续阅读《关于高校学生诚信的故事(四)- 6 周内 20 人次违规(中)》,其中疑团重重,敬请帮忙解惑。
===========
往期精彩:
秋日的午后
两种鸟的生活
花落花开自有时
健康歌
寄口罩记
邂逅春天
冬天来了
春雨
圣诞老人的故事
多伦多的秋天
万圣节狂欢
翻转课堂
中秋感怀
我的盲人学生
校园采枫 – 序
欢迎关注“校园采枫”,走进真实的加拿大校园。
本文为原创作品,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