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萌宠
政治经济学‖宏观调控的手段

政治经济学‖宏观调控的手段

作者: 茶禅壹味 | 来源:发表于2020-08-17 00:26 被阅读0次

四、宏观调控的手段

1978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控主要依靠行政和计划手段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应用多种包含经济、法律与行政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与手段。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特别是面对“三期叠加”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等调控新理念。同时,不断创新宏观调控的工具,充实中国“宏观调控工具箱”,做好宏观调控政策储备,结合具体经济形势针对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系统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有效地稳定了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稳定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以则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主体,增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性。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运行环境与条件的不断变化,政府开始运用经济手段来调控、应对经济形势,其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同,政府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拳,以保持经济稳定。例如,1993-1997年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1998-2003年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4-2007年采取了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2008年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下行情况提出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表6-2为我国近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创新工具概况。

2.简政放权,恰当运用行政手段。经验表明,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好政府的合理边界。因此,应该把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等改革与宏观调控同步推进。

(1)政府自身改革。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在宏观领城的”失灵”。但在相当长一段时回,我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存在管得太多以及习惯于使用行政手段等题。在宏观调控改革过程中,通过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自身“瘦身”,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2)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制度设计与创新,为市场微观主体创造有利

公平争、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市场环境。企业注册资本由实激制改为

认制、企业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实现全覆盖。“先照后证”改革深入推进中、2015年1ー1月,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321.5万户,比2014年同期增长149%、其中企业3895万户、增长19%,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7万户。企业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世界很行《2016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189个经济体中、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第84位,比2013年第9%6位上升了12位3)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

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改革一直持续推进,已经初步形成政府监管下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放开了绝大多数竞争性商品价格。2015年10月,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到2020年,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制度和反垄断执法体系基本建立,价格调控机制基本健全。(4)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投资

管理方面的作用。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除少数需报国务院审批、核准或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核准外,区分不同情况由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审批、核准,或由企业自主决策。中央政府补助地方的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项目,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行业管理部门确定投资目标、原则和标准等并加强监督检查,具体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安排。

在深化宏观调控改革过程中,宏观调控手段也逐步从行政手段向市场手

段转变。当然,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司时也不能忽视市场存在失灵等间题,这需要发挥政府行政调控的优势。这种优势应该建立在充分草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在关键节点针对性地实施恰当的行政宏观调控手段3.精准实施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对特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干预。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推进产业共级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留有相应产业政策的痕迹,其中有成功的,也表失败的。有效的产业政策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产业升级转型的有力支其核心是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当前,应该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提高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精准实施产业政策,产业政策能够有效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十三五”规划提出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理、品质服务优、协作案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产业政策在提振实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落实国家创新增长战略等方面仍有许多可操作空间2016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涉及建材工业、通用航空业、盐业、医药产业、钢铁业、煤炭业等,期冀通过产业政策来稳增长、调结构但是良好产业政策效果产生的前提是产业政策的精准与有效性,而有效产业政策必须顺应市场,鼓励竞争,谨慎使用干预手段,而且要逐步建立产业政策退出与事后评估机制。

4.强化宏观审慎监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鉴于危机的影雨与危害,各国政府认识到,货币政策框架和微观审慎监管绝不能空白,需要建立并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欧盟与美国在2009年相继宣布建立密观审慎监管体系,并成立专门机构。其他经济体和国际组织也加强了有关的金融监管改革。宏观审慎政策( Macro Prudential Policy.,MP)是空電慎管理的政策目标、评估、工具、传导机制与治理架构等一系列组合总称,与货币政策是并列的。宏观审慎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金系

统的监管;二是对宏观经济系统的调控,并且要逆周期调控。宏原

策填补了目前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系统性风险防范空白向器同时也对宏观调控提出新要求,需要宏观审慎政策与货而政胁画厘“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构建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相协调的金磁管理体制”。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宏观调控的手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ag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