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27d122fd0c57081d.jpg)
。。今日书朋推荐||编号:[1448]
。。原作名: Time and Power
。。ISBN: 9787521746105
。。内容简介。。
从在“三十年战争”的炮火中饱受摧残,到第三帝国时期企图掌控世界,德国在不同统治者治下走出了一条逶迤曲折的道路。我们不禁追问:德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决策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又是在何种理念的引领下做出决策,从而决定国家命运,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的?
为解答这一意义非凡的问题,德国史专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匠心独运,抓取“时间意识”这一富有哲学意义的切口,以四位德国历史的塑造者,即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作为研究样本,对“掌权者的权力与其时间意识的关系”这一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解读。
时间意识有关一个国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预设未来可能的危机和变革,并指导当下的决策和行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是国家政治决策者的基本思考逻辑。克拉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取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言论和政治动作等信息,以深思熟虑而热情洋溢的笔触,揭示出决策者如何理解与运用时间的概念、权力与时间有何互动关系,以及时间意识对大国内政外交的影响等问题的答案。
这一切口细长而深邃,不仅能让我们洞悉德国历史复杂而恢宏的另一面,也为我们了解当下世界大国的对内政策和对外博弈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
。。作者简介。。
[澳]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知名历史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德国和欧洲大陆历史。
克拉克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屡获殊荣。2007年,他获得英国历史学界的沃尔夫森历史奖;2010年,因其研究对英德关系做出的贡献,他被德国政府授予十字勋章;2015年,克拉克经英国外交大臣举荐,被授予爵士头衔;2022年,他因在英德历史领域做出的贡献,获得该年度的欧洲媒体查理曼奖。
著有《梦游者》《钢铁帝国》《沉重的皇冠》等多部备受推崇的德国史作品。
。。短评。。
#
这本书的主题感觉也只有克拉克教授这样对德国历史了如指掌的权威专家能够剖析了,不同于以往讲故事的那种历史书,他是在历史人物中探究一种政治操纵的真相,主客观均有,这个议题的结论能够从遥远的过去投射出当今的世界政治舞台动向。
#
如果你想了解新时代的天朝,这本书的第三,四章就是Distant Mirrow. 权力会扭曲人群的时间观,塑造自己的新时代,然后最终被自己塑造的时间观带进深渊。
#
虽然书的题目非常宏大,但是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德国历史上的四个历史切片,分析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民族社会主义者是如何在时间上定位自己、如何利用特定的历史性来证明其行为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塑造自己的历史中的形象。书中一些部分写得过于抽象,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有些吃力。但是逻辑论证方面还是十分清晰的,而且精准地阐述了各个统治者的历史意识,模糊的部分配合导读和后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
《时间与权力》的标题是两个吸引人的大词语,时间与权力,但是书的主体内容关于四个德国执政者的历史,对于不了解德国史的读者来说应该是有些阅读难度的。不过幸运的是,《时间与权力》的中文版,有两个导读,作者前言与结论,还有一个译后记,可以说把这本书概括了五遍,大大降低了理解这本书的难度,这对于感兴趣又缺乏基础的读者来说真是福音。
但是对我来说有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读完之后还能说些什么呢?介绍,已经有了,概括,已经有了,评价,已经有了,都很好。那么我还能说什么呢?——那么不如来说说两篇导读和译后记,也就是三篇书评。
《导读一》首先强调作者的现实背景及其关怀,“西欧社会弥漫着进退无据的不安全感和束手无策的无力感”,认为这促使作者“从政治史转道至时间政治学,试图将他的读者从一个对想象之过去满怀憧憬、对可塑之未来失去希望的当下束缚中解脱出来。”然后指出作者的学术史背景及其创新之处,在时间转向上,作者有两个前辈,但是作者“与科泽勒克和阿赫托戈清晰且连贯的线性模式分道扬镳了”,作者“相信不同时间秩序不是以一种先后相继的方式依次出现的……而是以互相交融、互相竞争或者互相排斥的复杂方式彼此作用,由此产生一种更具有震荡性、循环性和非线性的现代转型”。接着非常简练地概括了主体内容,并指出作者笔下“行动者对历史性的理解都始终若一”这一问题。最后认为作者最吸引人之处是:“他用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和问题意识,将已知事实重新组合排列并从中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
《导读二》首先介绍了作者,并简要介绍这本书,指出这本书之新在于切入点,从时间与权力的关系来探讨他们各自的时间观念、政治行为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接着从学术层面提了史学研究时间转向的两位先驱,认为作者是回应史学研究这一转向。然后,比较详细地概括了四章,指出作者“分别建构了其各自的时间观念”,并指出写作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脱欧运动和民粹主义在欧美国家复兴的潮流之下,作者“对时间与权力的关系进行历史性分析,并将这一思考投射到当今国际政治的发展中,正是学术研究对时代问题的有力回应”。最后提出两点可完善之处,一是实际论述中没有专门区分时间性与历史性概念,一是文字表述不利于读者对其学术思想的把握。
《译后记》也是首先介绍作者,不过相比于《导读二》罗列关键词与著作名更有专业性,“克拉克的学术专长集中于19世纪的德国历史。他早期的研究往往从教会史的角度出发,研究普鲁士历史上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视野从来没有偏离过普鲁士的范畴,不断尝试还原普鲁士的复杂历史面貌”。然后,非常非常详细地概括介绍了全书,并介绍了学界对《时间与权力》的反应,多提及“时间转向”。最后是批评环节,首先,译者幽默地说了一个瑕疵,作者此书与前作《钢铁帝国》有很多细节上的相似,如果要查重的话,可能需要一些技术处理。第二,指出“我们仍然需要谨慎地使用抽象观念来描绘时间意识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来重构决策者的历史观念”。第三,“权力是否塑造了时间观念,或者时间和历史的想法是否对人们的统治方式产生了影响。答案当然是两者都有,但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在哪里时间和权力之间的互动性质是什么,或者在这本书所研究的政权中是否存在差异。”第四,“决策者采用的历史观究竟从何而来。”神奇的是,译者最后认为《时间与权力》的价值或许在于,“如果德国民众能够洞悉权力对时间意识的扭曲,就不会在普鲁士学派的历史主义陷入僵局时迷茫失措,甚至有可能避免滑入两次世界大战的泥淖,而经久不衰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的议题也将不复存在。”
以上三篇都是好书评,各有千秋,值得我学习。我认为《导读一》是最精炼的,因为对主体内容的概括最少,特别注意补充作者在其他地方的言论,比如《时间与权力》分享会与新文集《时间的囚徒》,以此来把握作者的现实意图。《导读二》是标准的。《译后记》是译者写的,当然是最扎实、最认真的,主体内容概括最详细,批评也多达四点。其中有一点是三篇书评都提及的,那就是作者对四个德国执政者时间观的重构是抽象的。《导读一》《导读二》《译后记》呈现对主体内容概括由少到多的顺序,这种安排应该是合理的。
介绍与概括其实大同小异,因为都是比较客观的内容。不过材料的选取会不一样,可见评论者关注点、侧重角度不同。《导读一》让我觉得紧跟前沿,《导读二》让我觉得资料翔实,《译后记》让我觉得了解深入到位。
而批评与评价真的是各有各的的精彩。《导读一》的批评就一点,但是这一点其他两篇都提到了,可谓一针见血。《导读二》的批评有两点,侧重阅读感受,我也非常赞同。而且只是指出“分别建构了其各自的时间观念”,而并未明确将其视为不足,我感觉到宽容与理解。《译后记》的批评有四点,或者说三点,第一点瑕疵是开玩笑的,译者可能想展示自己对作者的阅读比较全面吧;第二点是都注意到的;第三点其实我觉得是思想史/观念史研究的老问题;第四点确实也是问题,只是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都详细写,这书就太厚了。
评价上,《导读一》好像是欣赏作者的史学功力,能以新角度新问题重新组织旧材料;《导读二》大概是说这本书对读者有几方面的帮助,值得阅读;《译后记》的评价是令我感到神奇的,译者没有评价其对当下与未来的价值,而是假设这书如果能让当时的德国民众看到,德国民众能洞悉权力对时间的扭曲,可能不会陷入一战和二战……三个评论者似乎也有一种时间意识上的差异?那么或许勉强可以说:《导读一》关注永恒的史家技艺,《导读二》关注当下的读者,《译后记》关注过去的德国民众。——译者或许是什么春秋笔法,耐人寻味。
以上可以说是我个人对三篇书评的建构,那可能也是有问题的。最后表达一下我的读后感:如果不只是把作者放在历史学的时间转向这个背景中,而是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人文学科的背景中,作者克拉克的这种角度、方法与问题恐怕都没有那么新鲜。因为权力与时间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反对现代性宏大叙述以及非线性时间观也已经完全不新鲜。只是克拉克把这些角度、方法与问题整合于研究德国史,确实是有启发的,处理材料、分析材料的史家功夫也确实非常厉害。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分析中国历代的时间与权力呢?
最后,应该要感谢编辑,让读者读到这本书,还让读者读到三篇有差异的精彩书评。
#
德国史专家克拉克教授著有《梦游者》《钢铁帝国》《沉重的皇冠》等多部备受推崇的德国史作品,其新作《时间与权力》,以“时间”和“权力”的关系入手,选取德国历史上4名重要领袖,勾勒了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到第三帝国时期的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从“时间”这一维度对德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和事件作了一番解读。
在克拉克看来,个体人物的“时间观念”可以体现为“时间性”和“历史性”两个层面,其中,“时间性”是指“政治行动者对其所经历时间结构的直观感受”,大致就是如何如何看待时间流动——线性抑或循环;“历史性”是指“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连接的一系列假设”,大致就是对历史进程的看法。时间观念由此影响了政治行动者如何看待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如何认识历史发展走向。
勃兰登堡大选帝候弗里德里希•威廉亲历了三十年战争的战火,他具有前瞻性的时间观念,致力于摆脱传统束缚,将未来置于过去之上,通过缔造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来应对可能的风险,使勃兰登堡免遭破坏。这与当时欧洲由面向过去转向面向未来的广泛政治和意识转型是一脉相承的。
到了他的孙辈——弗里德里希二世,这位自命哲人的国王熟悉古典时代的历史和哲学,对他来说,古罗马始终是最重要的权威和灵感来源,他认为历史体现了某种永恒的普遍规律,并欣赏一种新古典主义、有着稳定状态的时间性。
19世纪后半叶,德国政坛的灵魂人物俾斯麦受历史的“普鲁士学派”影响,将国家视为历史变革的载体和推动者,他眼中的历史是发展的,即不断向前更新的,但并不必然导向进步,因此并不具有目的性,当然也并非线性的。因此,他关注的是如何在变动不居的形势中平衡种种国内外力量的纷争,因此他的执政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但他始终将普鲁士君主国——以及之后的德意志帝国——视为唯一能赋予“历史”力量的相互作用以连贯性的持久机构,维系了过去与未来的联系,否则历史就会沦为无序的骚乱。因此,俾斯麦的一切政治运作都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秩序,使之顺利适应时代发展。
当德意志帝国在1918年崩溃,这对很多德国人来说意味着一次创伤性的决裂,德国进了了强烈的“历史主义危机”。作为对此的应对,纳粹政权崛起了。希特勒将第三帝国视为与一战后诞生的魏玛共和国的根本性断裂,否认现在与过去——无论是魏玛共和国还是第二帝国——之间的连续性。纳粹党将目光转向遥远的日耳曼时代,将当下与远古时期日耳曼人的历史联系起来,根本上否定了近代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主流观念,倡导以民族取代国家,并高度重视对日耳曼民族连续性的发掘。顺便说一句,国内往往将纳粹党全称译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其实纳粹重视的是民族观念,其所提倡的“民族社会主义”,因此书中译为“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应当是恰当的。
通过这4个个案,克拉克指出上述人物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均非特例,而是多少反映了欧洲各国在应对类似处境中展现出的共性。由此,克拉克否定了所谓的德意志特殊道路。不过这部分对照展开不多,只是轻轻带过。
不知是不是篇幅所限,阅读中总觉得有些概念先行,虽然作者强调时间性,但并没有深入分析不同人物时间观念的来源,也没有展开时间挂念与权力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更类似于思考,而非论证。事实上,作者之所以关注这一话题,乃是因为欧美近年来均开始右转,政治家们将目光转向过去,以操纵时间来玩弄权力的游戏。因此,本书多少有些借古喻今,这种对时下的关注,也多少能将读者目光引向如今的西方政坛,让人产生正在经历历史之感。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