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文章【思维2】,继续总结第21到30条的思维陷阱。
21.选择的悖论-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
小花
选择多事进步的标尺;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不满指南》里指出:
- 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
- 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
- 会导致不满;应对方法:仔细考虑想要什么。写下标准,并务必遵守他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思考:我想到了一个经济学词语“沉没成本”,当选择太多的时候,我们纠结的选择了A,但回过头看,可能会觉得B会更好点,然后会懊悔自己当初的错误决定。。好像有点跑题了。其实我觉得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是有选择的,我们做的应该是产出更高质量的选择,更符合我们认知层面的、价值观的范畴;例如不缺钱、对价格不敏感的时候,对于物品/物质,就直接选择最贵的,不纠结。
Emma
原文思路:现在的选择过多的例子:装修建材选择、超市食品品类和过去的对比、手机品类。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这就是选择的悖论。心理学家总结的原因有三个,选择范围过大会导致无所适从、更差的决定、不满。
解决方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太多,做出最好选择太困难了,加上事情的发展就更加困难了。
思考:我也想到了买东西的例子,什么是适合,我的定义是最低的时间成本(方便)+适宜的性价比就是合适的。
22.讨喜偏误-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小花
红灯信号: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从这个人那儿买东西或者帮助他;“复制”是销售的标准技巧。所谓的传销之所以管用,靠的就是讨喜偏误。援助组织也长利用这个;好感比贿赂更有效。
讨喜的特征:1. 外表有吸引力 2. 在出身、个性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 3. 他觉得我们讨人喜欢
解决方法:在判断一笔生意时应该坚持不受卖方影响。请想象TA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思考:买东西、做决定,有时是很容易受自己的偏好影响。昨天还看金星秀说到一个案例:女主管就是嫌弃男职员颜值太低,年终奖金克扣。所以人们的偏好受自己很多的主观影响,为了不后悔,需要训练自己的思维。
Emma
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从这个人那儿买东西或者帮助他。我们会觉得一个人讨喜,如果他:(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个性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3)他觉得我们讨人喜欢。这三个因素是依次排列的。
如何免受讨喜偏误的影响呢?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把卖方想象成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我的理解是,在任何谈判或者决策判断过程中,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只去考虑自己关心的和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比如卖方,在一线城市最重要的因素是位置和房子的年份,以下因素都不应该干扰你的最终决定:中介销售员是不是和你投缘、卖方的态度、甚至房子的装修情况。
23.禀赋效应-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小花
定义: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即,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现象:让我们放弃要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
解决方法: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思考:我们拥有了一样东西,就重新赋予了价值。我觉得一分为二看,如果这个东西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东西本身的使用价值(例如,赋予了我们的感情,有感情的链接),那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个效应;但是仅仅出于经济角度考虑的话,需要谨慎。
Emma
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市场价位的benchmark, 衡量它价值的是市场不是所有人也不是任何一个买家,进行买卖的时候,应该用买卖价格和市场价值的对比来看利润,而不是自己的情感因素。
24.奇迹-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小花
定义:里面荣格提到了一个概念“同步性”:
荣格把一个人梦见某人,不久就看到了这个人,或者一个人幻想着某件事,这件事就发生了等等这种有意义的偶合性称为同步性。按照荣格的观点,这些事件对个人的生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必须对它们作更清晰地了解。正是这种本来毫无意义的事件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结合起来就称为同步性。
解决方法: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他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思考:感觉里面提到的“同步性”最终的意义与这个思维陷阱有悖。还有我觉得只要平时对偶然发生的事情,不用太吃惊惊讶,保持平常心就可。
Emma
原文思路:教堂爆炸唱诗班幸免于难,作者想起某个同学这个人又刚好给他打电话,AMD和英特尔雇佣了同名的人寄错包裹从而暴露商业机密,荣格的概念同步性,用概率的方法分析这种同步性的存在;
结论:不可思议就是可能发生但小概率的事情。
我的思考:小概率事件也是必然发生的,不可思议并没有那么不可思议,懂得概率就会让自己不去那么大惊小怪。
25.团体迷思-共识为什么有可能是危险的(从众心理的一种特殊情况)
小花
起由: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
失败案例的共性:一个智囊团的成员通过建立错觉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团体精神”。这些错觉之一就是无限的信任。“如果其他人意见一致,我的异议一定是错误的”
解决方法: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如果你领导者一支团队,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他将不是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人。
思考:当我们生活在舒适圈的时候,我们最讨厌改变和听到反对的意见,就像“温水煮青蛙”,把我们煮的越来越温顺,然后失去了脾气,尽管这是针对团体的,回到个人身上,大部分时候别人对你的异议或争辩,不要当作反对意见,情绪上来,而是看成一个反思的机会,如果对方说错就算了,如果对了呢,不是赚大了发。。。
Emma
原文思路:开会的例子说明团体迷思的定义,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团体迷思是从众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肯尼迪的最大败笔——古巴猪湾行动,支持计划的假设全都是错误的。心理学教授欧文·詹尼斯所研究出的团体迷思的共性,大多都是因为个体害怕失去从众带来的所谓温暖。
经济界的团体迷思案例:瑞士航空2001年盲目扩张导致的倒闭。作者的结论:无论你的意见是否中听,都要在团体中讲出来,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应该指定一个人唱反调,虽然ta要承担自己不受环境的后果。
我的思考:在团队中是否受欢迎与决策结果正确与否相比并不重要,对于团体而言,总是保持有一个成员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会使团队的决策结果健康很多。作为个体,决策之前,如果能多考虑下其他角度或者当前方面的对立面,无疑会给自己的判断结论多加一道保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人的判断,不可以太多的依赖历史,人会变化,环境会变化,昨天靠谱的人今天不好说是不是依然靠谱,不能把可变的东西当成不可变的东西来对待。
26.忽视概率偏误-累计奖金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小花
事实: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它的概率。也就是,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0%的风险看起来要比1%好得多-零风险偏误。
解决方法: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0。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
思考:避免直觉错觉,不盲目不随意做决定。
插播一段:最近在追《饭局的诱惑》,马东又一综艺之作,玩的就是杀人游戏-狼来了,马东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很强,而且又很擅长迷惑大家,当他每次希望“猪队友”们思路清楚的时候,他会说,我们的大脑分左右两部分,一个是负责直觉,一个是负责逻辑,直觉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判断,但请放弃你们的直觉,用逻辑思考。尤其是在复杂的情况下。
Emma
原文思路:面对小概率大奖励和大概率小奖励,人们往往会选择大奖励而忽视小概率。通过心理学实验——人们对电击的预期反应来证明: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
行为表现:新成立公司对利润的预期不考虑概率,有飞机失事的新闻之后取消机票不考虑概率,投资者按照利润而不是风险概率去进行投资。
零风险偏误:指分不清楚降低概率和消除概率的区别。
最后给出结论,告诉人们应该计算风险,但又说了遗憾的一句话,生活中的风险很难评估。
我的思考:昨天去新开张的健身房办理健身卡,销售告诉我有抽奖活动,百分之百中奖,奖品区别比较大。我问能不能不抽奖直接打折,开始对方不同意,协商了几分钟他们最终同意了。我确定的说,在这件事情上,我做到了对概率的计算,去争取一个确定的小额折扣比祈祷得到一个不确定的奖品要合适多了。
小花反馈:这个实践好真实,手动点赞。
27零风险偏误-你为什么会为零风险支付过多
小花
事实:风险越大,其中包含的感情成分越多,降低风险对我们的安慰就越小;我们只信任零风险。
解决方法: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思考:理性、理性、理性。没有完全的零风险,零风险就意味着巨大的放弃和成本。
Emma
原文思路:对于降低风险和消除风险两者的成本投入上,大多数人往往愿意为后者投入巨资。我们错误地信任零风险,忽视了合理地控制风险就可以解决问题。经典例子,美国食品法因为要求彻底不能使用致癌物质导致无法实施。交通事故的零风险是车速为0,杜绝恐怖分子的最好方法是让90%的人都做间谍,这两个都是不可能实现零风险的例子。
结论: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研究表明,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低风险还是零风险和满意度关系并不大。
我的思考:为了毫无意义的零风险付出太大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机会等等显性和隐性成本)绝对是一种浪费生命和资源的事情,理性的做法是考虑最佳的投入产出比,而不是为了无谓的零风险去冒险和浪费。
28.稀少性谬误-为什么饼干越少越好吃
小花
事实: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成为“罗密欧朱丽叶效应”;销售的设计场景:时间的紧缺。
解决方法: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伦敦来的医生“也想要它。
思考:这个坑自己经常跳,可能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个东西,或者还没有到要买的冲动,但会被销售人员的一些语言给说动,例如稀少、例如已经有其他买家等。还是要回归到最终的实用性和拥有程度上来看。
Emma
原文思路:孩子们喜欢抢颜色稀少的玻璃球,谷歌的gmail要求注册机制,虚构的其他房地产买家会使买家尽快出手,心理学实验:得到更少饼干的一组对饼干的评价更高,商人们经常使用一些错觉让顾客认为时间的紧缺或者货物的稀缺。人们往往认为失去的东西更有魅力,结论: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
我的思考:人们对于珠宝的收藏也是因为珠宝本身的稀缺性,因为宝石本身少,所以比普通的石头更有价值,但事实上珠宝(宝石)的价格应该这么高吗?曾经读过一份资料,钻石原本不是结婚的必备品,是因为犹太人的广告“钻石恒久远,爱情永流传”才使钻石成为大家都追捧的一种宝石。
小花的反馈:是的,这个我也看到了。很多的东西,都是建立在故事的上面而变得有了“价值”。
29.忽视基本概率-当你在怀俄明州听到马蹄声、见到黑白条纹时。。。
小花
坑:精确的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的真相。实践中所有记者、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常犯这种错误。
事实:基本概率在医学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学学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思路:这些公司有多少营业额达到数亿美元呢?根本就没有-最有可能的情形是,这些公司在中期踏步。
思考:描述的越细节,我们就越相信,从而会忽略基本概率。不能因为周围充斥着创业潮,成功学鸡汤,我们就觉得自己也能那样,大部分时候还是需要清晰冷静的脑袋。
Emma
原文思路:被某些信息误导的我们,经常会做出小概率正确的判断而忽视大概率的正确性,医生是唯一经受过这种基本概率训练的人群,商界的基本概率事件:创业者的前景预计、巴菲特为何不投生物技术公司。基本概率的应用,根据菜单信息猜葡萄酒的产地,对大学生成为跨国公司董事的可能性的预估。
我的思考:得出结论之前先想想什么更有可能,导致误导的信息是最大的坑,绕过坑的最好办法就是长期坚持这种基本概率思考方法的习惯。例如买东西的时候,一个名牌的产品虽然贵,但有更大的概率靠谱,所以用价格去筛选购买的东西是明智的做法。
30.赌性谬误-为什么没有一种平衡命运的力量
小花
思考:与”回归均值“概念不能混淆;不过,某些情形下,极端的趋势会持续,例如,富人更富。做任何事情都要给自己确定一个止损值和止盈值,不要心存侥幸;
解决方法:请仔细观看,看自己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时间-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宁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问题:这个偏误与随机性是否相悖?
Emma的反馈:
我觉得赌性谬论和随机性并不相互违背。 随机性是说在样本数量无穷大的时候,独立事件会是某个概率,而赌性谬论是说,赌徒在少数的样本量的情况下,认为结果会回归到均值。在赌性谬论中,赌徒理解的随机性前提有错误。
Emma
原文思路:赌桌上的例子,已知大学生平均智商抽样之后的估计,赌徒谬误的定义:人们相信有一个把数据拉往平均的力量,数学家认为自己在飞机上带了炸弹别人就不会带, 抛硬币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事物的特性会回归均值特殊情况除外(富人的财产、房价、股票),要分析清楚会否独立事件才能判断是否可以回归。
我的思考:还是那句话,不可”想当然“,世界是复杂的,有些情况下,前后两件事情可能是互为独立事件也可能不是。
下回分享思维陷阱第31条到第40条,每次十条,慢慢吸收、理解和实践。
**小花 **
非传统工科女,坐标上海
INTP,喜欢各种好玩的人
好奇心强,欢喜各种新鲜事物
体验地越多,越发现生命的各种可能性
如果不是现在,那又是什么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