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天下甲秀楼
到贵阳,一定要近距离观瞻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古建筑,寓意为“科甲挺秀”,素有小西湖之称的甲秀楼,吹一吹南明河畔的晚风,赏甲秀楼以华灯璀璨之时为最佳。
甲秀楼作为贵阳的文脉,传承着贵阳的文化精华,也是贵阳地标性的建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八号,地处南明河上。 相传明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连接两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甲秀楼之名由此产生。
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五次重修,每次均有变化,其中三次大修,明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失火焚毁,云贵总督朱燮元重修并改名“来凤阁”。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贵州巡抚田雯重建并复名甲秀楼。 清宣统元年(1909年),遇火烧后的重建,奠定了今天甲秀楼四角攒尖顶的基础。 入夜后灯火辉煌的甲秀楼,是贵阳最繁华的地方之一,在夜色中犹如一座宫殿,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映衬出的绚烂令人目不暇接。这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好似是演奏着一首欢乐的交响曲。
不由沉醉于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词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据导游讲,进入三伏天,贵阳景区日实时客流量近50几万游客,这也是贵阳市文化和旅游编制发布《爽爽贵阳新玩法指南篇》,有效吸引周边游、自驾游,游客流量,丰富游客出行内容的决策,更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贵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真真是盛世时绥,万里河山皆画意;民安国泰,九州日月尽诗情。 正抒发着情怀,毫无征兆的雨滴滴在头上,像天庭飘下来的千万条银丝,紧接着雨水瞬间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眼前,游人们迅速地躲雨在廊下,都说贵州天无三日晴,路无三里平,即使下暴雨也很正常不过了! 放肆的大雨“万根银针竖地面”那样竖着拉开雨帘,汇集成一条条小溪,雨声如禅,听雨即在悟道。打在地下叭叭直响,确信是苏轼诗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候雨有半个时辰,雨停了,这场忽来的大雨,仍然遮不住夜晚街道的喧嚣,夜市地摊火锅、地摊烧烤、地摊烙锅的摊位前人声鼎沸,橘黄色的灯光混合着孜然、辣椒一同洒向滋滋冒油的烤串,各种食料的香气在欢声笑语中四下弥漫,萦绕,更是因你而叙,因你而来,美食的诱惑,升腾起的属于贵阳城市的烟火气。更因为贵阳有着太多值得述说的故事,平凡的日常,才是真切的幸福!
不论是赏景的,还是工作后返家的人,急雨后的人们心情是迫切的,脚步是匆匆的,而此时拥堵的车缓慢而行,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马路,但要打的或网约,已经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无奈,我们只能等候红绿灯,穿过条条马路,边走边询问地铁站,最后坐上地铁,于凌晨才返回到入住的酒店,洗漱完毕,脑海里仍是倏忽而至的这场黔之雨,予以的别样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