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神一样的存在。涉及他的成语,如:初出茅庐、锦囊妙计、七擒七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智者,留给其后人的遗产恐怕也是最金贵的,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吧!
1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五十四岁的诸葛亮给八岁的儿子的《诫子书》,可以说是他一生经历的总结和体会,更是对儿子的要求,这八十六个字,字字千金,对现今浮躁的我们更是不可多得的警言。
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人好像开始了逆生长,小爷爷,大孙子成为了普遍现象。
不管穷家富家,把孩子都当成了太子去养,孩子在家说一不二,没有规矩,别的没学会,攀比却很在行。
我有一邻居,本不富裕,但家里的钱都集中花到了孩子身上,穿名牌,喝可乐,上课不好好学,放学就补课,学习成绩倒是很稳定,在班里没出过后五名。更可气的是,家长买了个二手夏利车接她上下学,她从不让车停在校门口,必须得停的远远的,怕这破车给她丢脸。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离诸葛老先生的要求甚远了。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胸无大志,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无德无才,最后一事无成,成了合格的啃老族。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老先生要是活着起码得气的血压升高!
真正的太子,也不是整天养尊处优的,清朝的皇子,六岁就要进入上书房读书,时间是早五晚四,而且是无论冬夏,不得停歇。
皇上悉心培养太子,那是因为江山社稷将来要交到太子手上,太子的德行能力关乎国运。我们现在的家长,只是在生活上或者说物质享受上没原则地满足孩子,以此代替了对孩子品行、志向的引导教育,妈宝男,巨婴症已不足为奇,试想,将来的家庭责任、社会担当他们怎么能够撑得起。论权势地位、见识智慧有几个能比得了诸葛亮的,我们是该好好反思一番了!
3
一些成功人士或有志之士,都喜欢在办公室高悬“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这样一块牌匾或书法,意在不忘诸葛先生教诲,身心宁静,淡泊名利,但又有多少人把它当成了道具或摆设,用来装点门面以显高雅呢。
现在人们把财富的多寡当做了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尺度,忘记了‘淫慢则不能励精,险噪则不能冶性’的教诲,忘记初衷,私欲膨胀,过度享乐,甚至连人命关天的假疫苗都敢生产,简直是丧心病狂!
今天,无论大人和孩子,有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责任担当,把先贤的教育当做一面镜子对照自己,把《诫子书》当做宝贵的精神遗产,好好的传承下去,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开始。我们将受益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