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365183/4fa69d7378d64474.jpg)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柔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 —安德烈•你是哪国人(17)
虽然,我摘录地时一段跟父母的比喻,可是,第十七封家书,说的好多地是,“国籍”的问题。
其实,每个人生活的环境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小镇”不也经历着类似的情况。只是,从国籍,到了跟接地气的户籍。
由于地处沿海,三十年前,这座小镇,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办起了轻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走向了夕阳产业。但还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加工基地之一。全国各地的劳动力也在这几十年间涌入这狭小的小镇。在街上,你可以看到,江西、安徽、湖南、贵州、云南等,相对落后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
自然而然,他们的一部分子女也开始充斥着,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如何,让本地的孩子跟他们的孩子相处,或者说,是否能相处,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当然教育就更不用说了(当地政府在教育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不做过多评价)。本地父母,对外来子女,本能上的抗拒,在所难免。而,外来子女所经历的生活和童年(并不是糟糕),也与本地小孩截然不同。
这种不同倒不是,什么社会歧视造成。而是,一些原生家庭本就是如此。由各方各面,比如,家境,父母的社会认知,家庭教育等。
你想让一个,一天到晚,都忙碌在生产线的母亲如何,好好的照顾子女的学习。
虽然,我小时候,也是差不多类似的境遇。(记忆中,上学以后,父母也再也没有关心过我的“学业”问题)但,社会,毕竟不同了。现在的社会,教育,教师,的确是要比我们那时,要“功利”许多。当签的社会,对现在小孩,也是苛刻很多。
虽说,不能一杆子打死,但,外来子女,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父辈们思想上的狭隘,怕是很多都只是让他们完成国家的教育硬标。和更多本地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期盼,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我们的下一代人,怎么对待,这些外来的下一代人呢?
其实,小孩子的世界,还远没有成人那么复杂。只不过,外来的孩子,比我们温室里的下一代,更早的接触到了这个社会的现实。心智上是否会形成某些扭曲,这才是社会更该关注的问题吧。
恐怕作为一个开放大省,除了考虑本土因素外,该花更大的经历在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社会因素上,大城市里,因为社会原因,工种等诸多原因,尚还好。小乡镇,则较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