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语文课上,默写《沁园春长沙》。
“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左上角写上姓名,第一行居中写上标题和作者。然后把这张纸对折,左边默写上阙,右边默写下阕,一小句写一行。”
等收上来检查的时候,我发现将近一半的同学,都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来写。
下图是学习委员的作业,她也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

我在失望之余,忍不住反思:是我的表述不够清楚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曾经听到过的一个讲座,有位育儿专家现场做实验。
他要大家听他的指令:举起右手,握拳,放到自己的下巴处。但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的右手放到了额头。
结果,大部分人都把拳头放到了额头,只有极少数人是放到了下巴。
专家问:我明明是要大家把手放在下巴,为什么会放到额头?
大家笑了,纷纷表示看到专家把手放在额头,自己就不自觉地也放在了额头。
由此可见,我们习惯相信眼睛看到的,胜过耳朵听到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身教胜于言传。
语言说的再多,再有道理,也会很快消散在时空中。如果把用语言表达的意思用行动来表示,就能让他们理解得更加清楚和透彻,从而产生深刻的影响。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大人自己手里捧着手机刷视频,或者坐在电视机前追剧,甚至坐在麻将桌前奋战,口里喊的却是“崽,快去做作业!”“崽,你要用心学习!”如果孩子把这些话当做耳边风,家长就会指责孩子不听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大诗人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名句。冬天的夜晚,昏黄的灯下,一对父子捧卷读书,一边探讨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这样的言传身教,这样的陪伴,教出来的孩子如何不有成就?
如果我们自己也拿出书来,陪着孩子坐在桌前阅读、学习。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不爱学习是非常少见的。
如果家长经常打骂自己的孩子,却教育孩子要和同学和睦相处,我想效果也可想而知。虽然家长说的很有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告诉孩子: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的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可能性会更大。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两会的“部长通道”上也提到:“科学的教育观,是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也就是说,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地引导孩子。”

想让孩子爱学习,家长也静坐阅读。
想让孩子彬彬有礼,家长先待人宽厚不吼不叫。
想让孩子尊重师长,家长从老师身边接走孩子时,牵着孩子的手一起躬身道谢再见。
所以,以后在讲台上,我也要更注重“做”,而不是“说”。一步步给学生示范操作,而不是自以为讲清楚就可以,相信他们犯错的几率会大幅度下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