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育人本领,积极探索课堂新风景
——读《魅力课堂》第三章“魅力课堂的建构与实践”感悟
如果说“魅力课堂的提出与探索”,让我们从理论上浪漫感知魅力课堂的形象美,“魅力课堂的基本内涵”因其深远而具体的形象让我们对其心有畏惧。那么,第三章“魅力课堂的建构与实践”就给了我们更多有力的探索路径和成功案例,以及未来教育变革的势在必行的方向性引领。从听到到看到,探索实践的召唤越来越清晰了。
一、以问题带动发展,激发学生自主成长
当读到关于“魅力课堂学生讨论的30种方法”时,不由地回想到了第二章中的“小组合作、质疑、问题、探究学习”这几个关键词。“问题、合作探究”似乎成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设计课堂问题的前提是“疑”。魅力课堂的问题设计通常会具有十二个特质:目标性、情境性、趣味性、阶段性、针对性、应用性、科学性、创造性、挑战性、启发性、生成性、自主性。从排序上就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终点,也是起点。问题是目标,也是工具。问题既针对教学目标,也针对学生,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形成问题链条,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攀登精神。因此,问题要有梯度、密度、跨度和深度,要促进学生在挑战中成长壮大。启发性的问题的目的是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要善于通过情境设置、问题驱动、友谊比赛、合作探究、智慧撞击、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助推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
二、把握课堂讨论规律,让思维向纵深发展。
能否有趣、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已成为判断一堂课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能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魅力课堂学生讨论的30种方法”这一章节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是“思维和能力”,会让人不知不觉的联想到“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
如讨论原则中的“敏锐性原则”可以推动思维的灵活迁移,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能力。在课堂讨论的30个基本方法中的前15个方法中:反问法,激发思维的欲望;追问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暗示法,提升思维的热度,培育思维的灵性;补充法,推动思维的发展;评价法,提升思维的严谨性;质疑法,培育学生善于思考、深度思考的习惯;举例法,激活思维的空间。特殊法,防止思维的单一性;反证法,注重思维的双向思考;发散法,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后15条提问法都指向的是“能力”:表达法,提升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理论法,提高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辨析法,提升辨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询问法,激发探究兴趣,催生思维能力。
除了思维和能力之外,还涉及到了比较、学会欣赏、主动参与、合作讨论、学会团队评价等。有趣、
有效的课堂讨论,会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改善师生的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快乐成长,让课堂增添魅力。
重构教师价值观,用语言思维树立形象
我们要通过充满魅力的语言,在学生的心中变得高贵和美丽。“高贵和美丽”是童话故事《丑小鸭》中白天鹅的隐喻,可见教师语言魅力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还能提升教师的自身魅力。
读到“魅力课堂教师语言设计六有六会”,被深深地折服,但也感受到了构建魅力课堂真的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和科学。因为魅力语言其实是语言思维,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情感视角、艺术智慧紧密相连,更与我们的价值追求、人文底蕴、性格特点、精神修养、专业能力息息相关。作者提出了教师课堂语言要有理念、有激情、有温度、有节奏、有文才、有智慧。要会激励、会概括、会比喻、会推理、会风趣、会评价。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的语言应该散发着呵护、关爱、理解、激励、期待的美好气息,充满着一种对生命的肯定的力量,用关键词建设我们的高贵而美丽的职业形象。
四、多学科整合主题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阅读到“多学科整合背景下的主题教学设计”这一章时,大城市丰富的教学资源着实令人羡慕,但更引发我反思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探究合作的精神。文中不仅为我们确立了“多学科融合主题教学设计”的十个原则,还列举了以“传统文化”“研学旅行”“社会热点”“综合实践”为切入点的多学科融合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多学科融合主题教学活动的框架、操作步骤和基本方法,还体会到了让学生利用综合的多学科知识去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价值。
多学科整合主题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定主题,充分挖掘地域的有效资源。其次要有整体设计和周密的安排。然后是学科联动主题展示活动。最重要的是要成立各学科展示活动项目组,以目标为导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材料和研究,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集体研究和教师指导。从文中分享的北京实验学校在多学科整合主题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案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新课标落地的魅力画卷,那是学习主体性的突出,是跨学科素养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让职业发展走向高度
“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学方式的转变令人大开眼界。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基于脑、适于脑和促进脑。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推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教学要走向弹性、灵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评价会更加立体、多元和客观。
因材施教如何在人工智能下成为现实?“互联+教育”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和内容的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教师借助互联网,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说到人工智能时代,不得不提AI写作,它冲击着我们教师这一职业的存在性。可以预见的是教师在教学和与评价工作中的一些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以及部分程序性知识教学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了。而我们教师更重要的就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与沟通,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进行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但终身学习就成为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必须,它直接决定着我们职业发展的高度。
魅力课堂的形象美、具体美、建构美,一点一滴的思考和实践,都在唤醒着我们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本领的教育情怀。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化课堂”,“人”的发展将是永恒的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