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几乙
(图片来自网络)严格算来,我拥有的第一个电器应该是手电筒。
在我上中学的那个年代,手电筒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是极其风靡的产品,手电筒是学生电器保有量的第一位。
仅从对国外教育的耳闻,我想在国外教育中一定没有手电筒的存在。但在中国的九几年,手电筒之于学生是非常有威力、非常神圣的存在。
我上中学那会儿,学生寝室还有熄灯的文化,熄灯后会有值班人员,会挨间挨间的查房,为的是维护就寝的纪律。
我便是那个熄灯了还有很多话题和大家分享的人,因此也经常给寝室贡献就寝纪律扣分,当时因为这,班主任没少找我谈话,但收效甚微。
在那个年代,手电筒对于每位同学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手机,寝室一熄灯,全凭手电筒带来光明,但是熄灯后不能用手电筒的规定,对我们构成了绝对的威胁。
一部分同学总是早早洗漱,熄灯后喜欢支个小板凳在走廊看书。手电筒对于这部分同学而言,仅是作为一个备品,偶尔需要用的时候才偷偷使用罢了。
宿管员应该是最喜欢这部分同学的,因为他(她)们就在宿管员的眼皮底下安静的看书,是寝室管理制度的绝对执行者。
还有一部分同学,可以凭借着手电筒奋战通宵。这部分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小说。
我上学那会,媒体资源还没这么发达,互联网也没向今天这样普及和快速,更没有那些琳琅满目的媒体节目。所以对于那个年代的我们,网吧是天堂,其次便是小说。
对看小说的同学而言,手电筒的意义是至高无上的,他(她)们通常早早完成洗漱,趁寝室还亮灯时抓紧时间阅读,分秒必争。
当寝室熄灯时,这部分同学便十分迅速的一头扎进被窝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手电筒,并严密封住被窝各个缝隙,以免光线留出被逮个正着。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钻进被窝的同学通常会小声让隔壁床帮忙确认,而这个时候只有声音传出,他(她)们是绝不会露出头来请求帮助的,以免破坏早已准备好的阵地布局。
半夜两三点,他(她)们的床位上偶尔还能看见些从被子缝隙中逃跑出来的光亮。
而另一部分同学,手电筒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但对于这部分同学而言,他(她)们的内心大多是有些不甘和矛盾的。这部分同学大都学习表现良好,往往在学习上也更加的努力和下功夫。
对他(她)们而言,晚上用手电看书是必须要做的事儿,但是这也就意味着要公然对抗学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可能造成违纪。
因此,他(她)们大都小心翼翼,并且对于宿舍熄灯这个规定表示不满,认为这是极不合理的,会直接影响他(她)们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部分同学也加入了被窝大战。
还有一部分同学,属于自由散漫序列。回寝室后总是滔滔不绝,到集体熄灯时,却还未做好就寝准备。对于这部分同学而言,没有手电筒将无法完成就寝准备,当然,这也是冒着违纪的风险。
对于90年代的中学生而言,手电筒陪伴他(她)们熬过了人生苦读的那段时光,也见证了他(她)们成年前那一段充满挑战、写满故事、并且可爱的岁月。
对于90年代的中学生而言,手电筒亲切温暖,不仅用处广泛,价格还实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