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弦整理读书笔记《刻意学习》
写作最直接的目的,
真写,就能真思考。真思考,就能真进步。
持续行动的写作能带给我们的是:
1.理念层面的改变。
2.认知的重大升级。
3.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经历。
同时让我们看待世界和自己的角度,也和先前有所不同了。
沿着写作的脉络,发现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禁止碎片化输入。
当要对一个话题展开连续的深入思考时,我们的思维就很容易中断。
原因在于
我们总把大量时间花在浏览微博、微信以及各路社交媒体上,沉溺在时间线上的新闻资讯。还以为自己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其实这种碎片化的输入对于构建完整的思考体系而言,简直是致命伤害。
一堆瓦砾无法建成摩天大楼,
需要先有骨架才能纲举目张,而碎片式输入无法达到这个目的。
但是写作,尤其是写长文,并且是以分析论理风格为主的长文,
可以强迫我将思路呈现于纸上,从而有了目标,可进行自我剖析。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
(1)写作能力与写作速度大幅提升
挑战一篇千字的文章在半个小时甚至二十分钟内一气呵成。
虽然时间不应该成为写作的硬性指标,
但它从侧面反映出我对命题的分析思考能力,要比以前的浮躁状态进步了许多。
(2)时间节奏控制更张弛有度
制定每天写作输出的要求,迫使自己的节奏安排到最佳状态。
利用早起的时间写作,
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作,
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思考、记录。
把工作安排好,
目标确定清晰,
且不害怕困难,就很容易专注入定,这就叫“输出倒逼输入”。
从而改变拖延、懒惰的缺点。也可以彻底治愈刷朋友圈、微博的成瘾症,
通过持续写作,对专注力和执行力进行训练后,
不再失控地迷恋手机上的未读消息,
知道取舍,清醒而且坚定,也知道此时的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了。
有人发誓要戒掉刷微博、朋友圈的瘾,于是卸载、关闭,决定再也不看。
这样的做法固然很决绝,但我认为更自由的状态是,微博和朋友圈就在那里,你却不会受到它们的诱惑和干扰,没有未读消息强迫症。
这是一种自由,就像有一天不需要为生存而工作,于是钱对你而言,突然变得不是那样重要,你也不用受其奴役,而这就是财务上的自由心态了。
逆天的理论:
一般人能持续行动10天,算是有点儿体验,这叫一阶行动者。
二阶行动者基本是能持续行动100天,基本能改变几个习惯。
三阶行动者能行动1000天,3年可以整体上一个人生台阶。
四阶行动者的周期是10000天,约30年,则接近于一个时代,如果持续行动,小可在时代取胜,大则可以翻天覆地。
五阶行动者的周期是100000天,则是300年,几乎是一个朝代的事——这个时候个体的努力已经消融,一个家族、一个国家的持续行动才重要。
而1000000天约3000年,是人类的文明史,是我们作为有文字的人类的持续行动。
三阶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也正因为这个阶段足够长,才能真正见证到一些改变和突破。
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
把1000天持续行动分成三个阶段:初始开局,中盘持续,突破创新。
这三个阶段大致以300天为一个槛,即一年左右的时间。
各个阶段的特点:
第1阶段:初始开局阶段(0~300天)
了解了自己的现状,就不会盲目自大,也不容易妄自菲薄。
第2阶段:中盘持续阶段(300~600天)
这里采用的是朴素逻辑,缺什么补什么,有困难解决困难,直接硬上,用时间换空间,用耐心换进步。
同时,我们要抵御“放弃”的诱惑。因为中盘是长跑,有时候你会感到无趣,但是拼的就是坚持。
同时,在初始阶段基本稳定后,可以开始加载任务。是否加载的判断标准:在原有任务能保持每天做到位并有所进步的基础上,仍然有足够多的心智和力量完成更多的任务;同时,从原有任务中找到了乐趣,可以自然持续、不用刻意说服自己去做,这样就可以加载新任务。
第3阶段:突破创新阶段(600~1000天)
这个阶段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如果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相当于重塑了自己。
首先,路径依赖的问题。前600天持续行动会形成固定的模式,本阶段要跳出来审视已有模式。对于好的要保留,不好的要注意控制和改进。
其次,思维惯性的问题。大环境在改变,我们需要根据新的环境做出改变;同时,格局和形势也会改变,需要为未来做新规划。
最后,自我摧毁的问题。当我们变得更好,而潜意识没有接受的时候,我们就会搞砸计划,回到原来的自己。这个趋向需要注意。
在1000天的持续行动中,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错。于是有人放弃,然后又回到了过去。只有持续下来,我们才能看到明天的曙光。
1000天持续写作的感受
分享一下这1000天持续行动带给我的一些感受。
(1)关于读书和学以致用
我在这里描述两种情况,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思考。
第一,我在写作初期,会害怕后面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于是,我设想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大量地读书才能保证内容的供给。但是这1000天的事实是,我并没有读太多的书,也没有出现无字可写的情况。最终的结果是,我做了许多事情,建立社群、出版作品、组织活动等,每一件事情都有不一样的特点。
第二,当我读书的时候,我发现带来启发的往往不是书里的信息,而是作者的分析脉络与逻辑思路。
你不直接面对问题,问题就会始终在那里。
第二,对于一本书,你能消化多少,不是由采用的方法决定,而是由你自身“消化系统”的能力决定,而这个“消化系统”,就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自认为博览群书但是生活依旧穷困潦倒的话,我认为你不是一个执行到位的读书人,至少你学以致用的能力不是很好。鉴于这种情况,你可能需要一个1000天的持续行动。
(2)不要相信自己就是这副德行,必须时刻倒逼自己
养成习惯的方法只有简单的一条:
习惯就是每天都做,如果你哪一天不做这件事了,就不再是习惯了。
我们就是这副德行,所以在持续行动的路上,你不要太相信自己。
人们为了逃避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行动,能做出许多没有底线的事情。
所以,时刻保持警惕,告诫自己,也许这样反而可以走得更远。
当我们认清这个属性以后,方法和技巧其实就自然而来了。
(3)自己想明白最宝贵,哪怕书上早就写了
我对于写作有一个观点是:我写我心,我写我情,我写我世界。
对我而言,写作是用来整理自己的世界,当你把自己梳理好以后,你写的文章也会变得清晰明了,容易理解。
当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时候,其实更容易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
而我们的写作,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一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推演。
于是你会得到一些结论,而这些结论正是你身体力行、复盘总结、升华提炼后的结果。
你把文字写出来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又或者会有人告诉你,某本书上早就写了这些。于是你可能会茫然,想着既然书上早就写了,那我折腾的意义在哪里?
意义很明显。二者的区别在于,
你自己想明白的,就是你的;
书上的只是书上的,终究不是你的。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
而从书上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个笔记画个线,涂个手绘画个圈,自以为懂了的层面。
只有
从原理级别、行动层面、复盘角度综合学习并且全面吸收而掌握的知识,技能,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所需要的武器。
所以不要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用1000天的时间,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
只有你要一直画下去,不要停,才能见到彼岸的曙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