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都开始进行“时间管理”,把自己的任务妥妥的安排到各种手账里,所有的任务都有了自己的存放的时间格子,但好象很多时候感觉任务的完成效率却并没有太高,我们只是知道了时间去了哪里,但如何把时间海绵挤得更彻底一点呢?
一、大脑的构造使得真正的思考“多线程”是不可能的
首先:在大脑处理需要思考的任务时,感觉上好象同时在处理多个任务,但其实是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跟我们的个人PC的CPU一样的。
其次:只有在结合反射脑的前提下,多任务处理有可能,但一旦加入思考,就必然会从这种反射模式下跳出来。比如,你一边开着车一边和副驾的美女聊天,你熟练的开车就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如果你是新手的话,估计这个天就聊得磕磕碰碰了,就算你是多年的老司机了,路上出异常(有人突然出来),你肯定会紧急处理,但这时估计也就没心思聊天了。
最后:在任何瞬间,人只能有一个“注意焦点”,这个注意焦点牵引了人的认知资源,大脑在不同的任务间切换是有损耗的,称为“转换损耗”,原因是前后两个任务之间会产生干扰。
这么看来,让大脑进行一心两用好象不太现实。虽然我们的这个几百万年进化来的大脑无法进行“多线程”操作,但现实中还是需要有任务切换的“多线程”需求,那我们如何来提高切换的效率呢?
二、2招提升“时间管理”效率
(1)选择合适的中断点
我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在做一个任务时感觉象行云流水般的顺畅,非常的投入与忘我,这个时候被中断绝对是个很大的损失,而且更可能下次很难再进入这种状态了(心流)。相反,如果有时候你在从事一些不太需要思考的工作时,被频繁打断也无所谓。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中断点就能把切换损耗降到最低。
那如何选择这个中断点比较好?其实原则就一个,核心的思考区,必须要排除干扰的思考内容。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做任务管理时,把这些任务的核心思考区拆出来,然后排除干扰优先解决,对于其它的周边思考区或支持性任务,可以用一些碎片时间来完成。
什么是核心思考区?比如,做一份PPT的思路,写一篇文章的大纲,做一个项目的KPI等。
(2)用“换装轮”来带动任务的执行次序
“换装轮”是精益大批量生产的概念,目的是加工任务的切换次序要考虑最小的换装时间。那么按照人的认知类型,把相同的类型放在一起来处理,减少无序的类型切换的次数,并制定适合你的最优认知切换次序。
我们的认知类型有:处理语言文字、处理视觉图像、处理数值计算、判断空间位置。
当大脑的工作区在不同的认知类型间进行切换时,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样的任务转换会损耗加大,所以必须要减少认知类型转换的次数,那相同的认知类型的合并就是必须的。
《精进》你也可以把这种相同性质的工作理解成PS中的图层,这样当把一堆工作转换到一个图层上时,就可以调动相同的资源进行批处理,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总之,在每天进行时间管理时,从更细的层面要考虑中止点,或者说确保核心思考区的工作,从更高的层面,把需要用到相同认知资源的任务安排在一起处理。
参考书单 《慢思考》、《精进》
我是哪儿黑,如有所得,请点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