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圣诞。
弥勒原是梵语音译,意译慈氏,又名为“阿逸多菩萨”,意思是“无能胜”。弥勒菩萨现居兜率陀天内院,经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年)之后降世人间,于华林园 龙华树下成佛,为贤劫千佛第五位。
《弥勒菩萨上生经》云:“若见一天人见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 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
中国寺院之中,弥勒菩萨造型往往分为两种,多数寺院都作笑口常开之像,此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相传他是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
此外尚有一些寺院塑天冠弥勒像,乃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之形象:一面二臂,面带微笑,发髻高束,头戴宝冠,耳戴珍宝耳环,项戴珍宝项链、珍宝璎珞,身披轻柔天衣。右手执莲花,左手拈无忧花,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中央。
现今世界上的弥勒佛像,以弥勒佛转世为布袋和尚的法像最为普遍。他那笑容满面、长长耳垂、手持布袋、喜眉乐目,笑口常开。其滚圆凸出的肚子,极为醒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世人心中的弥勒佛,即上文所说的弥勒菩萨。为何弥勒菩萨的造像如此特别呢?这里面有个有趣的故事。
唐末五代的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一个怪和尚,叫契此。此僧长得矮胖,肚子奇大,号为“长汀子”。他常用竹杖挑着个布袋在闹市中出现,面带笑容,四处化缘。他的语言行为与常人不同,常常四处坐卧,要下雨时穿上湿布鞋,炎热的旱天却又拖着木屐,当地居民竟根据他穿的鞋来判断晴雨,据说还很准。
契此与人言祸福,颇为“应验”,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全部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契此总背一布袋,见物即乞,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他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手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布袋和尚平日疯疯癫癫,言语无定,因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也名噪一时。
在他化缘的过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有的人还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块或者小鱼,甚至遭人戏弄,他不作辩解也不以为意,过着“一钵千家饭”般居无定所孤身云游的生活,却胸怀豁达、安贫乐道,常将自己化缘所得的东西分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或孩子。
契此于后晋天福(936~947)中终于奉化。圆寂时端坐于奉化岳林寺东廊的盘石上,口诵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后来人们在别的地方又看到他荷布袋而行,才悟到此胖和尚原来是弥勒佛的化身。此后,人们便按契此的模样塑造弥勒像,供于天王殿中,受人膜拜。更有配楹联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弥勒菩萨应化人间的示现具有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等象征意义,也展示着大乘佛教的普世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