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空之说
虽然《石头记》这样“普通”,但其对世人的影响却极为不凡,由空空道人便可见一斑。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自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为情僧。”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十六个字被很多学者解读过,展开来讲可大论一番,可惜我造诣不深,尤其对佛学了解十分有限,这里只简单谈谈我的理解。
这十六字最要紧的是把握贯穿始终的“色”的意思。
当然不是我们平常口语中的“色”,应是佛经中“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中的“色蕴”,色蕴又包括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及无表色(不能被感知的)。
在这里,“色”可简单理解为我们所赖以存在的物质世界。
然后是对“空”的理解,空空道人的名字就是“空”,这十六个字的首尾也是“空”,我认为可以从道家思想来理解“空”的含义。
道家的空不是数学的空,用程序语言来说,“空”不是null而是undefined。
《道德经》中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只有“无”才有价值,比如一间屋子,空的地方我们才能居住,一只杯子,空出来的部分才能盛水。道家的“空无”并不是字面那样消极,而是蕴含了深刻的辩证关系。
空空道人的“空”是未定义的“空”,他如一张白纸混沌冥顽,读了《石头记》之后,他仿佛开了天眼,看见了这个世界,此谓“因空见色”。
“由色生情”容易理解,“情”可解作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情”,他看见了这个世界并渗透到世俗人情之中,红尘若许年,世界改变了他,他也改变了世界,此谓“传情入色”。
他与这个世界一番相爱相杀之后,最终将红尘看破,悬崖撒手归彼大荒,此谓“自色悟空”。
这十六个字写空空道人,也是写贾宝玉,更是写这世上每一个人。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除非早夭,几乎所有人都能达到前两个境界,从天真懵懂热爱着这个世界,到伤痕累累憎恶着这个世界,但很少有人能跳出藩篱“自色悟空”,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热爱。
于是空空道人改名叫“情僧”,他在人世间经历了一遭,就像一只杯子,品尝了白水、果汁、烈酒、苦药之后依然清空了自己,但此“空”已非彼“空”,杯子虽空了,但它留下了岁月的余味,这道余味便是“情”。
风控大师炫技系列
《石头记》传世之后,接下来是一番眼花缭乱的操作,先是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然后东鲁孔梅溪题名为《风月宝鉴》,然后曹雪芹又在悼红轩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名为《金陵十二钗》。
好家伙,一会工夫换了几个马甲,这本书究竟叫什么?到底是谁写的?几句话就给搅成了浆糊。
“红楼梦”这个名字出自《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甲辰本),《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是现存“红楼梦古钞本”脂评系统12个版本之一,1953年发现于山西赵城。红学泰斗冯其庸称其是一部具有独特面貌和特殊意义的钞本:“最早独标《红楼梦》的本子,并为最终取代《石头记》得到大众认可。”
在“红楼梦”成为书名之前,它是《石头记》,还有其它杂七杂八的名字和数不清的版本,而作者就更扑朔迷离了。
现在我们习惯上称《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但一个很简单的证伪方式就是“曹雪芹”三个字就出现在文本中呀。
作者想尽办法隐藏自己,狡兔N窟地设置一个又一个迷障,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大名白纸黑字写在文中?
在“曹雪芹”之前提到了“东鲁孔梅溪”,“东鲁孔梅溪”是谁?到目前查无此人,而“曹雪芹”其实也查无此人,不过被考证到了江宁曹府中,那我们就暂且这么认为吧。
《红楼梦》读多了就会发现里面的“杜撰”比比皆是,贾宝玉口中的《古今人物通考》,仇十洲的《双艳图》等都是不存在的,作者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本领十分了得,读书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至此我们已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红楼梦》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艺术特点,读这本书时总是深一脚浅一脚,一不留神就掉坑里了。
为什么这么多坑?
因为它把风险分布在不同的坑里。
即使你读出了什么,但下一秒它又反转了,虽然它的最终目的不能直视,但至少有那么一个瞬间你会看到它在说什么,若能够心领这一瞬间,便能神会作者苦心之万一。
风控大师一番炫技之后,给晕头转向的读者留下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不管再多辛酸泪,也只化作这一纸荒唐,我这痴心无人能懂,罢了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