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模模糊糊提出的一个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在某一个或者某一些方面解开我心中的这个谜团。今天读到的这个章节是全书第一章的第三小节“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我无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实际,只能努力看懂原文: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一方面却又使他们难以达成有效性。
组织以外的知识工作者所处的实际环境来看看问题所在:如医生,不需要有什么组织能力,在有效性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机构里的管理者面对的现实问题,必须面对四类非其本人所能控制的现实难题:
1)管理者的时间只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可以说是组织的囚徒。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或者根据事情先后顺序来决定做什么、研究什么、重点对待哪项工作。
3)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组织能使个人才敢得以增值。从这一方面来看,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不是下属,往往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旁系人士“,或者管理者本人的上司。所以,管理者要经常与这些人接触,让这些人有效利用他的贡献,从而实现他本身的有效性。
4)管理者本书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组织的局限。他所认识的外部世界,都经过了他所在的组织的过滤,被主观加工了的高度抽象的外部世界,是有着组织的相关标准的。而组织本身,是无形的,即便再大的组织,相比于外部世界,都说难以捉摸的。组织内部只有人工和成本,外部环境才是真正的现实。组织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只能为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算有所成就。电脑,就是一种潜在最有用的管理工具,但也有可能让管理者痴迷于电脑数据,而与外界的实际相隔离。 所以,一个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努力去觉察外部世界,不至于被组织内部的食物所蒙蔽,能够看清真正的现实。
这四个现实问题,是管理者无力改变的,也是管理者所以存在的必要条件。由此证明: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致力于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