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围绕13个育儿困惑进行解答,其实也是表达了作者的一个科学养育观,书中的很多观点还是蛮认同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4666/74573cba0a07180b.jpg)
1、关于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来自对妈妈的信任,妈妈(主要照料人)积极稳定的回应,利于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
拥抱以及拥抱带来的舒适感,情感上的支持是宝宝和妈妈建立依恋的基础。
宝宝安全感的建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婴儿时期要及时恰当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婴儿通过妈妈迅速稳定重复的行为来认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进而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解决“粘人”的方法是主动陪伴。只有宝宝认为我们是可信赖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他们才会安心,也更愿意探索世界,接受挑战。
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宝宝的情绪表达。宝宝越小,妈妈越要有耐心,多表达积极的情绪、支持和爱,让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减少不必要的哭闹,这有利于以后宝宝认知情绪,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
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孩子进行探索,得到理解的宝宝才能逐步建立安全感。
2、早教有必要吗?什么是好的早教?
读了这一章,对早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早教其实就是给婴幼儿提供各种条件,促进其健康发展,包括生理上认知上,以及社会化情感上的全面发展,为什么早教那么重要?因为婴幼儿期间大脑发育飞速并且解决可塑性。
早教并不是越早越好,孩子的学习期是比较长的,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给予他们爱和稳定的环境。
研究发现,很多优秀并且快乐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早教的目标是均衡发展。父母和家庭才是早教的主力军,充满爱的照料是宝宝良好发展的基础;宝宝各种感知均衡发展,才能为他们探索世界发展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宝宝玩具不在于多与贵,更重要的是父母怎么引导运用它认识世界。
3、敏感期,是否真的无处不在?
敏感期的源头是关键期,但与关键期不同的是敏感期,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定义,所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能因套用敏感期而弄得“草木皆兵”。
大脑的发育既有敏感性也有可塑性,我们应该打破敏感期的枷锁,了解宝宝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性,因势利导;同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大脑的发展至关重要。
4、电视节目是早教还是伤害?
婴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其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看电视节目和成人不同。皮亚杰把0-2岁的思维发展称为“感觉运动时期”,这两年婴儿主要在感知行动中进行具体而直接的思维。此时看电视,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快速闪过的画面,而不能把画面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也不能理解屏幕上发生的事情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且过早的看电视容易产生注意力的障碍,。
2岁以下的宝宝更需要与父母及其他照料者的真实互动。建议谨慎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控制时间,选择合适的节目,把节目和阅读、生活联系起来,多提供屏幕以外的活动机会。
现实中由于互联网及电子产品的普及,确实越来越多的小孩也越来越早或越多的接触到这一块,也因此或多或少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父母有时间还是更应高高质量的陪伴宝宝阅读、玩耍或探索;如果是老人陪伴较多,也可以多带他们去接触下自然世界。
5、规则会破坏孩子的自有天性吗?
读这一章是目前本书中最有感触最有收获的一节。在当下,爱与自由的教育流派十分畅行,那倡导爱与自由就是毫无界限与约束吗?其实并不然。
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规则意味着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与习惯。规则让孩子懂得安全的边界,让孩子学习社会规则,让孩子建立学习习惯。而建立规则的过程中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规则不会压抑天性。鼓励孩子思想自由,过程中制定具体的规则,用孩子理解和接受度而方式来解决问题。
关于规则的贯彻,很多父母是认同“温柔而坚持”的做法。但这个不是表面的温柔与死板的执行,作者所理解的温柔,不是说语气、表面温和,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用爱、理解来赢得孩子的合作;所谓的坚持不是寸土不让,而是守住底线,不能越界,底线之内可以灵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