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与现实
什么是认知,就是我们头脑中的那些想法。想法是如何影响现实的?认知三角中的想法(认知)、情绪、行为。想法影响情绪,情绪产生相应的行为,行为影响现实,现实又强化认知,这个循环一旦形成很难从内部打破。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90392/8839ce2996e3e7fa.jpg)
刚开始听认知行为疗法课程的时候,觉得认知三角很简单,其实不然,认知三角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模型,是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关键三个点。
想法是可以直接影响现实的。比如人们对股票的想法会影响股票走势,这叫自我是实现的预言。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己的想法,看清想法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决策,决策又影响行为,行为又改变现实,最终导致想法变成现实。
认知三角是相互关联的,彼此影响的心理变量,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分析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这三个变量是基本工具。比如,我有个想法:我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那么我应对问题的办法就是摆烂,结果我真的一事无成!
培养咨询师视角,三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睛看事件,一只眼睛看内在心理过程,一只眼睛看关系。事件是扳机点,想法是引发情绪的关键,看见自己的想法,然后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么想,背后的核心信念是什么?这个过程就是内观。只要观察就可以,不需要评判,看见想法,改变就开始了。
这些想法不停的干扰我们的决策系统,这些想法是核心信念自动生发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看见想法后,不认同想法,问自己这是真的嘛?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想法只是想法而已!我们可能要与这些想法共存,自动思维是属于快系统,负责报警和安全的,所以会不停的报警,但是未必真的有危险。只要静心观察自动思维,就不会被它带偏。
这次回老家和姐姐们聚餐时,她们聊的热火朝天,而我感觉被冷落了,头脑跳出一个自动思维,不在一起长大的还是疏远一些。当我看见这个自动思维时,我不认同,转移注意力看手机,让自己安住当下,同时问自己有哪些其他可能性。比如她们聊的话题我插不上话,比如我自己不愿意加入话题等。
保持开放接纳的心态在此时此刻,而不是在内心上演很多思维联想,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同时也会正真的疏远关系。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一切向内求是论语的核心。其实这与认知行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东方哲学思想,一个是西方的心理学,都是让我们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认识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一切外在人事物都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镜子。只不过我们老祖宗的哲学比较深奥,不像西方哲学和心理学有具体的步骤。
认知升级
什么是认知升级? 就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 带着觉察观察自己是如何对事件做出判断和反应的,背后的自动化思维是什么? 自动化思维背后的核心信念是什么? 中间信念是什么?
像一个观察者,不带评判地观察自己的认知系统, 只有看清楚了自己的信念系统是如何运作的,才有升级的可能性,要不然信念系统就在后台自动运行, 升级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还没有看见它如何运作的,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因果关系是非线性的
我们看见一个结果就会去找它的因,往往是找一个单一的因果关系,其实原因是多元化的,复杂的而非单一的!一个果会对应多个不同的因,视角不同,因果关系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不同!
比如:孩子的某一科成绩不好。它的因有哪些呢?孩子可能不喜欢这门课,孩子可能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孩子学习这门课的方法不当,这门课的老师教的不好,家长想帮助孩子提高这门课的办法维持了孩子这门课学不好的原因,孩子有个信念——我这门课学不好……等。同一个果会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它的因,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有很多了!
问题是被建构出来的
这个世界是时刻变化的,本来没有问题这一说法,当一个人把某件事定义为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很多办法解决问题,可能这些干预让本来不是问题的事件变成了问题,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问题维持因素。
就好比如本来下过雨后浑浊的池塘自己会慢慢变清澈,结果某个人害怕池塘一直浑浊,然后不停的折腾鱼塘,然后鱼塘真的一直浑浊了。这就是问题被维持下来的原因!
万事万物都是不停的变化的,成绩的波动,心情的波动,经济的波动都是周期性的自然规律,犹如生命周期是一样的,遵循这些规律,接纳所有变化,这就是道。
当我们在变化中捕捉问题时,这才是问题被定义出来的原因!成绩下降有没有好处?这就是逆境来了,培养逆商的机会!如果把它定义成机会而不是问题,那么情绪感受完全不同,行为反应也不同。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接纳负性情绪,一会儿负性情绪就过去了。如果不接纳,就会对抗或者逃离,结果负性情绪就成了问题甚至引发抑郁!
顺应自然规律,让自己的那颗心静下来,不被外物左右,这就生发出了智慧。多问问自己多做了什么,让问题被维持到现在!
思维升级,人生才有更多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