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时某刻,或是此时此刻,你会抱怨自己千不该,万不该这样笨吗?如果有人告诉你,要像珍惜自己的羽毛那般珍惜自己的笨,你是否会嘲笑那人有毛病呢?
劝你还是要有点眼力见,别轻易嘲笑,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站在你面前的笨人会是一个怎样的牛人。比如曾国藩。
此篇跟大家继续走近曾国藩,侧重了解他的笨拙。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35413/5684b84a2a7f6f9d.png)
第一次觉得曾国藩笨,是他竟然考了7次科举考试都落榜。俗话说事不过三,曾国藩这是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了7次,又没有所谓的发挥失误,不可谓不算笨。
虽说曾国藩父亲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曾国藩一味听从,不懂得拐弯,摸索开辟学习的新径,重复同样的错误,屡次落榜,也是一种笨。
曾国藩是真的笨,他自己都承认。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艰难的科举过程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或许有人听到这就纳闷了。笨有什么好的,哪怕是傻人有傻福,那很大程度上也是看运气,并不是什么确定性事件啊。
但此笨非彼笨,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曾国藩总结了有以下三点,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35413/a23cd424a3b759e1.png)
这样一看,原来是曾国藩充分发挥了自己天性钝拙的长处。事实上,他也真正做到了。我们就以他9次科考经历为例来谈谈。
虽说他考了7次秀才都失利,可他后面考举人、进士,以及后来考翰林都非常顺利。真可谓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顺百顺。
这绝对不是曾国藩的运气,而是在前面所有的失败经历中,他一次都没有动过放弃的心思,持续付出。也正是因此,他的知识基底打得非常稳固,他的抗击打能力也愈来愈强。
更实际点说,失败于曾国藩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曾国藩对失败已经麻木了,
事实上,在第六次科考失利的时候,考官从曾国藩的文章中窥见到他有很强的基本功,只是文理欠通,学台还给了他悬牌批责。所谓悬牌批责,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被作为差文范例以供大家引以为戒。
这个打击对曾国藩来说是非常大的,但他依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重新总结方法,自我打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国藩自此茅塞顿开,宛如打开了天灵盖,自此成为考场上的常胜将军,势如破竹。曾国藩的时代来了!
秉承尚拙哲学的曾国藩,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
他无论做什么都一步一个脚印,追求扎实彻底,每一步都算数。
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
有人将之定性为“重剑无锋”,即表面上看起来滞钝,实际上锋利。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35413/901b12d868101a8f.png)
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传达的人生道理。
在我看来,曾国藩这是接受了较之很多人更笨拙的天性,却不听天由命,充分发掘钝拙的长处,无论做什么都坚持不懈,肯下苦功夫,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在时机成熟之时,逆风翻盘。
曾国藩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越笨拙越努力,越努力越幸运。在同时代大人物中,比如李鸿章,左宗棠,梁启超,与他们相比,曾国藩是最笨的一个,却也是取得成就最大的一个。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我们是笨拙的,并不是什么坏事,前提是我们要发挥钝拙的长处,并将该长处不断放大。
曾国藩崇尚的笨拙,你get到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