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的笨拙体现在许多方面:
他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时才考上秀才。
曾国藩读书,不读完一本书,从来不摸下一本。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人敦实淳朴,没有浮滑之气。他招士兵,也只要“朴实少心窍”的山民。
而打仗,他以“结硬寨、打呆仗”出名。打仗基本上不主动出击,而是诱使敌人先来攻他。
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极为“精明”之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
在对敌太平军时,他制定了“以上致下、取建瓴之势”的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下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正是这个高明的战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可是他却激流勇退,极度冷静地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利之本—湘军。
曾国藩身上的“笨拙”与“精明”并不矛盾。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