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读书
《人类简史》: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毫无所知

《人类简史》: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毫无所知

作者: Haynel | 来源:发表于2018-04-30 21:28 被阅读294次
    Part 0

    在本书中,作者记述了从宇宙诞生到人类社会现代发展的简要历史,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主要经过了三大重要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作者对于重要历史阶段的梳理与思考。以更高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俯瞰历史长河,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指出这种发展对生态系统的深刻影响;又理性详尽地分析出近现代社会中智人意识形态的变化, 以及科学革命以来翻天覆地的变革,探讨着人类和地球将走向何方。作者看问题的眼光实在很特别。他的视野横穿了几十万亿年,颠覆了我的许多认知。它拨开很多现代社会的迷雾,让我得以看清人类到底是什么,人类社会又是什么。事实上,人类只不过是想象力丰富了一点的一种动物,而社会只不过是人类的共同想象。这是一个对我来说极为震撼的说法。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拥有大历史观,能够从几千年高的角度俯视历史长河的流向,做出世界呈现分久必合的势不可挡的趋势判断。他对于人类的态度非常公正客观,也正因为足够客观所以对于人类在历史上犯下了恶行表达除了强烈的批判。作者并不认为历史会朝着符合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也告诫人类警惕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将导致的严重后果。他拥有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能看到一件事情的多面性,评论历史几乎做到了不带偏见。他善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促进发展的因素和重要的节点。将长达几万年的发展史浓缩称短短一本书的篇幅,让读者对历史又有了清晰的了解。他是充满人文情怀,既关心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感,也关心动物的感受和痛苦。

    《人类简史》全书脉络

    一、认知革命

    Part 1

    作者在解释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狒狒和大象没什么区别的时候,对于生物学的知识信手拈来。他从生物学、心理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告诉读者,人类这一物种在生物界中真的没有什么特殊。相较于其他动物,人类是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有比较大的大脑、会使用工具、有超凡的学习能力还有复杂的社会结构。但是促使人类登上食物链顶端却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学会使用火让人类迈出了一大步。不单单是能够为人类烹饪食物。作者还列举出火的各式各样的用途:提供可靠的光源和热源、进攻大型动物、帮助人类开荒捕食。火的能量并不会受人类身体的形式、结构或力量限制。因此,至此人类已经控制了一项既听话又有无穷力量的工具;与自然界中仍受控于自然力量的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人类的祖先智人,似乎经历了屠杀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早期人类种族而扩张到全球的历史阶段。现代的基因组定序研究结果显示,人类DNA中有一小部分的智人以外的其他人种的基因,但这个结果仍然无法证明远古时期的智人与不同人种混种繁衍至今。“宽容可不是智人的特色。即使到了现代,不过是因为肤色、方言、宗教等等微小的差异,就足以让智人大动干戈、非要把对方赶尽杀绝”,作者对于智人残暴行径表达出了失望与深恶痛绝。近现代人类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与屠杀似乎在这个时候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对于人类一直以来的妄自尊大的姿态,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揶揄和批判。“很可能对智人来说,虽然尼安德特人和自己相似到不足一提,但也相异到无法忍受。”作者用近乎反讽的语气谴责着人类对生物的残忍,连对自己的同伴都没有一丝宽容。

    人类优于动物的地方究竟在哪?作者给出的解答是,在生物界智人胜出的秘诀是拥有独特的语言。人类的语言区别与其他动物的语言最独特的地方,在于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而且讲得煞有其事。虚构的语言就此引起了一场认知革命,在这样的认知革命之后,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也应运而生。而作者认为让智人跨过了群落生活的门槛而创造了数万居民的城市或者上亿人的帝国,正是因为智人们共同相信那些虚构的故事,包括“国家”、“宗教”、“钱”,乃至今天的“法律”、“商业”。

    想光靠现存文物来了解远古狩猎采集生活,会有一些偏差。因为首先考古证据只有骨骼化石和石器,如果用具是木头、竹子、皮革等比较容易腐烂的材料,就极难保存来下。所以很多人认为农业革命之前的智人都使用石器,很可能就是个巨大的误解。作者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做出了解释说明,使他之后对于这段时期一些猜想的介绍和叙述变得更科学可信。那个时期的智人以小部落为单位,追逐着食物而过着迁移的生活。以前我们会误以为他们靠狩猎生活,然而实际上他们最主要赖以生存的是采集。采集不仅是热量来源,还能帮助智人得到像是燧石、木材、竹子之类的生活工具的原材料。另外,为了生存,当时的智人对周遭环境和自身的了解,会比现代人更深、更广、更多样。所以与我们原本以为的情况不同的是,自从采集时代以来,智人的脑容量其实是逐渐减少的。甚至,整体而言,狩猎采集时代的智人的生活方式比起后来的农夫、牧羊人、工人和上班族,似乎来的更加舒适、也更有意义。作者用研究数据以及合理的逻辑推理向我们做出说明:采集者拥有多样化的饮食,生活受食物来源断绝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也比较少碰到传染病的问题(传染病的病毒多半是来自于家禽家畜)。不过要完全说当时的生活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也难免有失公允。作者同样提到当时的社会常常存在物资匮乏、时节难过、儿童死亡率高、年老或残疾的人可能遭到遗弃甚至杀害的问题。对于远古狩猎采集者的精神和心理生活,作者给出了一些多数学者普遍同意的观点。比如他们都信奉泛灵论:相信几乎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只动物、任何一株植物、任何一种自然现象,都有其意识和情感,并能与人类直接沟通。泛灵论不是某个特定的宗教,而是数千种不同宗教、邪教或信仰的总称。而对于采集者的社会政治世界, 学者们连最基本的面向都无法达成共识。作者的态度也十分严谨,只会介绍学者们小心归纳出的通则。对于极少数文物的过分诠释和解读,作者认为容易产生偏见。作者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严格地分辨事实和观点,避免说出没有证据的话。这也是这本书比其他叙述历史的书籍更具科学性和更强大的地方(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便是一种强大)。

    如果想完美地复原远古的采集生活,以现在的科学探究方法还是难如登天。有人会觉得这几万年的时间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值一提,但作者并不这么想。“我们必然需要问一下目前还没有解答的问题,否则就等于对人类7万年历史中的6万年视而不见,只以为‘当时的人没做什么重要的事’。”这句话显示了作者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不带丝毫偏见的历史观。从作者身上,我们学会了对于历史研究应该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对于历史事实不抱偏见地探究和审视,以及对于未知保持敬畏但不轻易退缩的学习精神。

    “人类首次登上澳大利亚沙滩,足迹随即被海浪冲走。但等到这些入侵者进入内陆,她们留下了另一种足迹,而且再也洗刷不去。”作者用这样充满文学性的隐喻,揭示了大约45000年前人类首次抵达澳大利亚后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重新洗牌般的灾难。通过陈列考古证据,作者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人类的扩张所带来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作者并不为人类辩护,而是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早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就已经造成了一次生物的灭绝浪潮。当人们开始正视这样的历史,就不会再对现在自身所处的第三次浪潮(工业革命)如此漠不关心,对于如今幸存较多的大型海洋动物就能多一些保护的意识。


    二、农业革命

    Part 2

    长久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农业革命是人类的大跃进,是由人类脑力所推动的进步故事。但作者却提出,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农业革命弊大于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身体上因为从事农事而付出沉重代价,饮食上更单一更糟;造成的人口暴增导致人口密度增大,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的情形更加严重;成员之间的暴力冲突也增多。在农业革命里,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小麦,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小麦驯服了人类?小麦原本只是一种平凡无奇的野草,但因为农业革命而一下子传遍全世界。亿万的农民为了小麦的舒适生长环境而日夜操劳,小麦的基因在人类的呵护下代代相传并且壮大。农业革命的进步意义是相对于现代人类而言的,对于当时的人类,农业革命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骗局。为什么人类会犯下如此致命的误判?作者为人类总结了原因:“其实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不断重蹈覆辙的道理都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的结果。”可能人类一开始只是想多做点事情,收成多一点。但那只是理想的状态,现实还要比我们所能想到的复杂得多。作者同样针对动物的农业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从演化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考虑个体的痛苦和幸福而只考虑生存和繁衍。驯化的鸡和牛很可能是最成功的代表,但它们过着的其实是有史以来所有生物中最惨的生活。我们似乎长久以来都没有认为家禽也是与人类平等的动物,而简单粗暴地把它们视作人类的食物,从来不会有人想到它们所承受的痛苦。

    你所拥有的,也将成为你的负担。这句话用来形容远古时期的农民再合适不过。定居下来进行农耕生活的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他们所拥有的房子、田地、谷仓把他们绑得死死的。农业革命给人类意识层面带来了两个重大的改变,第一是人类成了比过去更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与周遭其他物种画出界线;二是由于农业的不确定性,人类开始时时刻刻都担心着“未来”。靠着农民多生产出来的食物,加上新的运输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住在一起,再形成城镇、都市和王国。令我们都出乎意料的是,让几百万人甚至更多互不相识的人每天合作,靠的仍然还是虚构的故事。人类的合作网络也由此开始建立。而这个网络能够稳固的基础,就在于所有人都共同地相信它。

    当人类通过农业革命建立起较大的帝国之后,发现帝国的运作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人类一直以来记录信息的工具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脑。人类逐渐发现,大脑不是个很好的储存设备。于是书写文字应运而生。但人类所需要的文字系统不仅仅是能够记录信息,应该具备让数据处理更有效率、 准确和方便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实用的文字逐渐被淘汰,而苏美尔、古埃及、古中国和印加帝国则在它们独特的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良好的技术。除了书写语言,数字语言同样非常重要。这其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便是,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这一种表意的文字让人类储存和处理数字数据的效率一日千里。

    人类的基因里并没有大规模合作的生物本能,但是所有的合作网络究竟如何维系呢?答案就是人类创造除了由想象建构的秩序、发明了文字,以这两者补足我们基因中的不足。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合作网络究竟是好是坏实在难说。因为网络背后那些想象的秩序既不中立也不公平,总把人分成一些其实并不存在的分类,并且排出上下级。上等人享有各种权力和特权,而下等人由的只有歧视和压迫。纵观这样的规则建立起来直至今日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一种由想象构建出的秩序,都绝不承认自己是出于想象和虚构,而是称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大多数人也都会认为自己社会的阶级是自然的,而其他社会的阶级分法实在是虚假又荒谬。尽管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却又不得不承认复杂的人类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阶级制度和歧视。它并不是全然都是坏处,也有正面的影响。歧视非洲黑人的现象一开始是起源于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作为奴隶。但是这个偶然的历史事件竟因为不断的恶性循环,最后僵化成了社会制度的常规。作者详尽地分析了印度的种性制度和美洲的种族制度是如何陷入恶性循环,让我们从历史中看到现实的真相。即使全人类都了解这个真相,我们还是无可避免这样的循环不断进行下去。此外,人类社会对男女同样有许多想象,于是性别除了它的自然属性之外,也有了许多的文化属性。对于父权制度的兴起,作者给出了很多已有的理论,但却总结不出有任何的生物学上的基础,而只是基于毫无根据的虚构概念。至今我们还是无法准确全面地去解释。


    三、人类的融合统一

    Part 3

    作者称人类社会的虚构故事和概念为“人造的直觉”,称这即是“文化”。文化会不断地流动改变,因为它既是人类想象创造出来的,内部就会有各式各样的矛盾。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观点:认知失调。指的是身处人和文化中的人都必然有些互相冲突的信念以及互相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如果人真的无法同时拥有互相抵触的信念和价值观,很可能所有的文化都将无从建立,也无以为继。所以,如果我们想真正了解一种文化,就应该看到文化中有什么难解的矛盾。人类的文化流动不休,历史是否有个大方向呢?作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提出要想看出长期的历史趋势,必须将视野拉高到类似太空间谍卫星的高度,看几千年的历史,这种高度就能看出历史的趋势是走向分久必合的。这里所谓的“太空间谍卫星”,何尝不是作者的这本《人类简史》。作者带我们跨越几千上万年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当将问题放进历史的洪荒长流中去看,它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自然显现。人类全球一家的趋势在现在非常显而易见了,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金钱、帝国和全球宗教。

    金钱,“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当社会转变成为需要一批的陌生人一起合作的时候,光靠人情义务的经济制度已经行不通。这个时候人们的做法是以物易物,但是这样的做法缺点也很明显。随即,人们又发展出了以贝壳或者香烟作为货币的做法,接着是使用银、金、铜等金属。作者称,金钱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我们也许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管是贝壳还是美元,它们的价值都只存在于人们的共同想象之中。

    帝国,过去2500年间一直是全球最常见的政治形式,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政治秩序?作者首先给出了定义,第一,文化的多样性;第二,疆界的灵活性。而其他的条件都不是我们需要重点去关注的。“我们这个时代,政治上有很多难听的字眼,而‘帝国主义者’大概只在‘法西斯’之后,排名第二。”我们从小接受这样的政治教育,难免对“帝国主义”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帝国制度行不通;帝国制度不道德。但是作者否定了这两种声音。首先帝国制度在全球实行了两千多年,并且正是帝国制度,铸造了人类古代的灿烂文明。统治者确实通常有屠杀和压迫的行为,但是他们也赞助了哲学、艺术、司法和公益。如果我们不辩证地去看待事物,就很容易让自己的思想受控于人。

    宗教,第三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我们常会以为宗教造成的是歧视、争端、分裂。但了解了人类宗教的发展历史之后,我理解了宗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宗教不单单是人类共同的想象和设计,还使得社会的法律有了一种绝对的神圣最高权柄。作者提到,宗教必须同时具有“普世特质”和“推广特质”。人类宗教的发展沿袭大概是按照:多神教;一神教;二元论宗教、自然法则宗教。广义来讲,现在典型的美国人既是民族主义者,又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者,还是自由人文主义者。这些,都可以称为现代宗教。作者眼里的大历史观让我们从人文的角度了解了现代的政治的本质。随着宗教的继续发展,人们崇拜的对象由神祗变成了人,即所有人文主义者都崇拜人性。根据它们对人性的不同定义,可以分为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演化人文主义。

    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作者的鲜明观点是,从许多小文化到少数大文化再到最后的全球单一文化,是无法避免的结果。但这种单一文化不见得会是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并且,历史的选择绝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作者仍然认为人类的命运是跟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也是神秘而不可预知的。所以人类应该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四、科学革命

    Part 4

    将人类带到阿拉莫戈多、带上月球的这段历史进程,称为“科学革命”。在过去短短的500年中,人类越来越相信可以靠着投资科学研究提升能力。这一新的信仰与以往的又很大不同,这是由于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由三大不同之处: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要知道,迈出最开始是第一步是不容易的。早期的科学发展就受到了宗教宣传的所谓真理的阻碍,对于古老的知识体系来说,“个人”如果不知道某些重要的事情,那他要做的就是去问那些更聪明的人,而不是去寻找什么还没有人知道的事情。此外,连“牧师”都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不重要的事情。虽然培根在1962年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但在那个时候,科学和科技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即统治者仍然不会为探索新知识买单,因为那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一直到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登场,科学、产业和军事科技才开始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从此世界急速全然改观。令我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在科学革命之前,多数人类文化都不相信人类还会再进步。他们觉得黄金时代属于过去,整个世界只会停滞甚至恶化。是科学研究给予了人类力量。我们活在一个科技时代,但我们又不能天真的以为现在发展的都是纯科学。现代科学之所以能在过去500年间取得如同奇迹般的成果,有很大程度必须归功于政府、企业、基金会和私人捐助者愿意为此投入经费。这也造成了这些科学研究必然是有助于政治、经济或宗教的目的。这一点我们都必须清楚。

    在1850年之前,欧洲相比于亚洲的超级强权,仅仅只是个经济侏儒,但欧洲的军事、工业和科学研究已经开始萌芽,虽然还不成熟,但是欧洲人优于亚洲人的地方在于他们拥有的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从大航海时代起,欧洲人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承认无知,都会说“我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于是他们觉得有走出去,寻找新发现的必要。而且他们希望这样取得的新知识能够让他们成为世界的主人。世界上的其他人类对于欧洲的航海发现并非毫不知情,但他们对这件事却没什么兴趣,还是相信世界是以亚洲为中心旋转,而且世界地图只有那么大。因为视野狭隘而付出沉重代价的,是美洲的原住民和亚洲当时的各大帝国。而从1850年起,欧洲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军事、工业和科学领域的合作,以及如同巫术般神妙的科技。从本质上讲,欧洲在现代早期培养了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它们相辅相成,奠定了欧洲强盛的雄厚实力。

    对于现代经济史,作者将其总结为一个词:成长。不论结果是好是坏,究竟是生病还是健康,现代经济就像是一个荷尔蒙过盛的青少年一样不断成长,吞噬着它看到的一切,而且成长的速度叫人完全赶不上。现代经济突破困境、取得大发展的前提,源自人类发展出“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目前还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货币。正是“信用”让我们能够预支未来、打造现在。而这背后有一项基本假设,就是未来的资源肯定远远超过目前的资源;只要我们使用未来的收入来投资当下,就会带来许多全新而美好的商机。而人类变得相信未来,也正是因为出现了科学革命和关于进步的概念。而“资本主义”正是认为“资本”与“财富”不同。资本指的是投入生产的各种金钱、物品和资源。在资本主义的教条里,最神圣的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就是:“生产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于提高产量。”资本主义不只左右了现代科学的兴起,也影响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出现。此外,一开始正是欧洲帝国主义创造了资本主义的信贷制度。近现代欧洲帝国对其他国家开展的侵略,也都是以“自由贸易”为名,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了它们最好的借口。但是,作者同样仔细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从我们现代经济发展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无法保证利润会以公平的方式取得或是以公平的方式分配。人类追求经济成长的渴望无上限,将不受其他道德伦理考虑的制衡,而容易衍化为一场灾难。

    对于工业革命,我们熟悉的说法是蒸汽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然后这背后的原因,是从蒸汽机让人类了解了如何将能量进行转化。而工业革命的开始,正是因为能源革命;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能源转化的革命。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种种能源和原料,不仅种类丰富,而且价格低廉。结果就是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爆炸性的发展。首先引爆、影响也最深的就是农业。一般情况下,说到工业革命我们脑中浮现的画面往往是一片都市景象、冒烟的烟囱,或者是一群煤矿工人汗流浃背。然而,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在于它就是第二次的农业革命。在第二次的农业革命,植物和动物也被机械化,动物不再被视为活生生、能感受到痛苦的生物,而被视为机器一般对待。而这些,都对动物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另外一点巨大的社会变革,便是出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消费主义。工业革命使得产量不断提高,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需要有人买单。这套理论成功了,我们都成为了乖巧的消费者,买了无数种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产品。

    由于工业革命使人类对周遭生态系统的依赖大减,结果就是人类开始砍伐森林、抽干沼泽、筑坝挡河、水漫平原,再铺上总长数万公里的铁路,并兴建摩天大都会。很多人称这是“自然的毁灭”,我们也正是被这样教育的。然而作者却说,自然并不可能“毁灭”,只能说是“改变”。就像6500万年前,一颗陨石让恐龙灭绝,但却为哺乳动物开启了一条康庄大道。今天,人类正在让许多物种灭绝,甚至可能包括自己,但即使如此,还是有某些生物过得生龙活虎。这种观点无疑是震撼人心的。虽然智人已经越来越不受自然的摆布,但却越来越受到现代产业和政府的支配。工业革命带来许多社会改造的实验性做法,而各种改变人类日常生活和心理的事件更是多不胜数。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将过去传统农业社会的时间节奏替换为工业社会一致而准确的时间概念。人们日常生活的框架,如家庭和社群也都相继逐渐土崩瓦解,市场和国家的权力不断扩大。社会秩序变动不休,连作者想试图梳理其脉络却最终只能总结为:其唯一能确定的特色,就是它会不断改变。而对于这个时代的“和平”,作者与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种阐释的观点是一致的:当今时代的暴力比历史上的如何一个时期都少。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以独特的人文角度切入,来探讨现代人类的幸福问题。几乎没有历史学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甚至学者们都在回避这样的问题。而这也恰恰成为了“我们对历史理解的最大空白之处”。关于快乐,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发现是: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如果说快乐是由期望决定的,那么我们的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业)很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因为人们比过去更容易看到到比自己生活得好的其他人,越来越容易去做比较,从而产生痛苦。但对于快乐的度量,还是存在许多争议,有调查结果表明: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人就能得到快乐。但这个结论也有令人感到消极的反面,那就是,对于普通人类而言,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而已。也就是说快乐很可能真的只是自我的欺骗。但以上的两种观点都认为快乐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然而还有其他人认为主观感受不该是最大的重点。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最后的一章,作者将视线投到当今的“智慧设计”上。人类开始打破自然法则,在实验室中改造着各种生物。并且,现在看来真正的大巫是吉尔伽美什计划以及未来创造出超人类的可能,将会为人类的伦理、社会和政治秩序带来巨幅改变。科幻小说中开始出现“科学怪人”这样的形象,它们告诉我们智人终结的一天已经不远。而这些小说都像预言一般,刺激着人类。作者最后说,“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影响他们走的方向。既然我们可能很快也能改变我们的欲望,或许真正该问的问题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没人能够回答得了的结尾,引起了所有读者的无尽思考。

    祝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类简史》: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毫无所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st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