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流沙河和季羡林的两篇回忆文章有感

读流沙河和季羡林的两篇回忆文章有感

作者: 老萧书房 | 来源:发表于2017-05-26 13:11 被阅读0次

今天读到流沙河先生一篇回忆文章,里面有一个关于山西铭贤学堂的故事。这所学校是清朝末年建起来的,用的是所谓的“庚子赔款”,资助方是美国欧柏林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人被赶出中国,我们也不屑于用美帝国主义的“臭钱”。可人家美国人一直惦记着有这么一回事,改革开放之后,派考察团来中国考察,准备继续资助者所学校。

可惜当年的铭贤学堂早就被拆了,师资被分配到“山西工学院”和“山西农学院”。地方政府一听说有美国援助,马上把这两所大学的领导组织起来,准备接待。结果人家美国人一看,接触到的人里面,没有一个是原来铭贤学堂的人。

后来实在没法交差,跑到山西农学院,把一个划了右派,正在扫厕所的老教授找来,让他做接待。美国人一看,确实是原来的人,于是此后每年20万美元就没有断过,10万给农学院,10万给工学院。原来美国人离开中国的这段时间,所有的助学基金都在正常运转,本金和利息还在不断增长。

看到这个故事,我突然想起季羡林在《留德十年》里讲到过的另外一个故事。

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季羡林在德国哥廷根。美军入城时,有人为了躲避轰炸,淘到了一个德军的仓库里,发现了几座平房里全是牛肉罐头和糖,还有一些其他的军需物资。

在那种战乱的背景下,俄国和波兰的俘虏兵疯狂的抢夺,甚至把罐头和糖洒得满地都是。美国人之后派了一对法国士兵来维持秩序,与偷偷从后墙翻墙进去的季羡林相遇,季羡林和同学们拿出护照,极力解释,终于躲过一劫。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仓库小院外面是成群的德国民众,他们把仓库团团围住,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人冲进仓库。仓库小院的大门敞开着,等到俄国人和波兰人抢完之后,才有几个法国士兵把守而已。

二战后期,德国的物资匮乏,普通的德国人严重缺乏食物。季羡林在《留德十年》里还说起过和一群德国学生,到乡下棒农民摘苹果,以换取一些简单的食物。

那些虽然被赶出中国,仍然信守承诺的美国人,那些虽然饱受饥饿之苦,仍然在仓库大门口站着的德国人,真让人敬佩。

我相信,这样的行为,跟他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人,是没有多少关系的。我相信,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人。

相关文章

  • 读流沙河和季羡林的两篇回忆文章有感

    今天读到流沙河先生一篇回忆文章,里面有一个关于山西铭贤学堂的故事。这所学校是清朝末年建起来的,用的是所谓的“庚子赔...

  • 读两篇文章有感

    今天读了两篇阅读量和评论量都非常高的文章,一个是讲电商行业的发展的,一个是讲春秋时期墨子的,这两篇文章基本没什么关...

  • 读两篇文章有感

    近日,又读到了同学C君的一篇文章。这位初中同学,在县文坛领域颇有获绩,我曾在读他的文章后,引发我的一点思考之时,在...

  •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读...

  • 请敬重绿色

    —读《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楼兰的忧郁》有感 近期,我读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楼兰的忧郁》这两篇文章,感慨颇...

  • 季羡林写照

    读季羡林有感 季羡林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求学早年曾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

  • 戚戚于心  絮絮而语

    戚戚于心 絮絮而语 ——读《人民教育》两篇文章有感 2018年第17期的《人民教育》上有两篇文章让我心动,一是厦门...

  • 文章的节奏~读《季羡林谈写作》有感

    好的文章,就像一支乐曲,或华丽,或朴素,或激昂,或沉静。作者用独特的笔调娓娓道来,直击人心,引发读者共鸣。 01 ...

  • 挤地铁看书写字

    一路地铁看季羡林的忆故人集子,也是醉了,这种回忆型的,布满死亡阴影的文章真是不宜多看,看一篇感同身受,两篇哀之泣之...

  • 《季羡林谈做人》(季羡林)平台+才华才能打出王炸的效果啊

    本来要看《季羡林谈人生》,没想到读了《季羡林谈做人》都是一些回忆自己的老师、朋友的文章,不过整体也能拼凑起季羡林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流沙河和季羡林的两篇回忆文章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tx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