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07六班——成长记录
007分享会—言君(Q&A)

007分享会—言君(Q&A)

作者: 程君_七年新生 | 来源:发表于2017-06-19 12:55 被阅读54次

    问:读了很多书,知道很多道理,往电脑前一坐什么也写不出来,每次都要苦憋两个小时,怎样办?

    言君:解决这个问题,分三个步骤:第一是确定个主题,这个真的很重要,直接关系着你还要在电脑前呆多久,第二个确定了主题之后,实在没有办法做到提笔就写的话,可以设计一个框架大纲,用简单的思维导图这样的方式把思路理清楚,尽可能把你想到的一主题相关的点全部都写下来,再作梳理。第三,有了大纲相当于有了一个提示,然后你就去写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想法,这个时候只需要顺着你的思路去写就好,大纲只是一种手段,写完之后呢,再去做检查修改。

    问:如何把写作与工作结合起来?如果是医学专业,写什么才能让大部分人感兴趣?

    言君:我觉得写作最重要的是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可以让你得到成就感,也确保你可以持续写下去。如果希望跟自己的专业结合的话,比如说医学。我觉得有三个原则,第一个是实用或专业,这是最重要的,目前我们有很多健康类的伪科学,但是依然流传很广,因为有大量的需求;第二个是可以围绕不同的人群,比如说婴幼儿女性或老人做一些健康的相关的文章,然后有系统性,还要有可读性,因为医学的大多数时候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科,要写的有趣可读性非常非常重要;第三呢,有个人的风格,要让自己舒服的写字。

    主持人:【读书VS写作】

    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有人希望通过输出倒逼输入,可见目的是读书;有的人希望通过读书写出好文章,甚至是著书立说。我们该怎样看待读与写的关系,怎样安排读与写的时间?

    言君: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但可以看成两个阶段吧。

    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这一部分,应该是写作的初期,属于积累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是构建自己更完整的更宏大的知识体系,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写作,都会是另外一种不同的阶段和状态,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这部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这种方式带来的增值部分。

    而希望写作著书立说这是另外的一个定位了,这样对写作者的要求会更高,而高要求代表着你写出的文章要更好,更专业,更有价值。如何写出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好文章的背后,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知识结构,一个是阅历。知识结构与阅读多少、阅读质量、学习能力直接相关,持续的读书肯定是基础。比如高晓松,我们都很熟悉,他真的算一个博闻强识的代表人物了,看书多、见的人多、经历的事儿也多,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另一个因素是阅历。大多数情况下,越深刻的文字,写作者越是经历过相对丰富、坎坷甚至苦难的人生。《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德勒,小时候因为驼背而经历了长久的童年自卑,所以对人性的了解非常深刻。三毛从上学时代就被老师和同学排挤,甚至不得不转学国外。这些经历,让创作者们更加深刻。

    所以,持续大量的阅读,我觉得不管是针对哪个阶段哪个目标,都是基础。不然,不论写作技巧了解的多少?或方法多准确,都不会有太大作用,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读书我大概每天都在读至少一个小时,不论类别,而且,对于一些非常好的书我会做笔记,我管这种方式叫书小签。但写作我目前还没有开始每天持续写,后面或许会增加写作的频次。

    主持人:【经典VS潮流】

    我们根据标点符号、段落划分、遣词造句等内容,很容易判断是中规中矩还是追赶潮流的。规范的写作能够写出经典;而追赶潮流往往能够得到瞬间的瞩目,比如10+,可这类文章太具时效性,思考价值也不高,更容易出现偏见。你们怎么看待写经典和追潮流这样的选择?

    言君:这个还是要看目标是什么?要非常清楚写作对个人的意义,然后才好定位。比如,我就想成为作家,出版作品,并且让作品尽可能流传更久,我们知道,经典的作品真的是可以流传数百上千年,你也不会觉得过时,依然让人共鸣的。另一方面,我就想写出爆款文章,打造策划能力,增加变现的可能,或者提升职场上的身价。这个没有高下之分,就看你更关注的是什么?

    就如同做书也是一样,我们说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出版机构对图书的定位也是不一样的,两种定位,一种是畅销书,一种是长销书。当然,有很多经典的长销书也是畅销书,畅销多年不衰。我们在这里说书是商业畅销书,就如同《乖,摸摸头》之类的图书,这属于潮流类作品,是否真的好,得看时间,大多数时候,商业畅销书,你在三五年之后再去看,或许感觉已经完全不同;而长销书,也就是想对经典的作品,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慢慢收获的,或许并没有多火爆,但会持续地动销。

    我周末跟一个朋友聊天,她在做一家儿童教育机构,做的非常好也非常有情怀,希望我能够以合伙人的方式加入,聊的时候她问,你觉得你更看重品牌还是赚钱?你看,在任何时候,我们所考虑的都逃不出这两个方面,这不是世俗,而是真实而凛冽的现实。经典和潮流,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名和利之争,根据你自身的情况去做定位。只要是你慎重选择的,就一定有意义。

    这个问题到我这里,我会选择经典,在知识迅速迭代的社会现实中,我可能依然会更偏向于所谓的经典写作,将写作这件事回归到其最原始最传统的意义上。

    其实,目前的状态,很多知名作家的自媒体平台,并不如一些所谓的写手们的平台关注度更多,变现能力更强。这其实是一种很分裂的现象,相信经过自媒体、知识平台的野蛮生长阶段之后,这两类创作方式之间,会有更加统一的时候。

    主持人:【电脑VS人脑】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据说它读完鲁迅所有著作后,可以在几分钟内创作一篇“很鲁迅”的文章。五年后,如果计算机创作的文章好于80%的人脑文章,那么我们人类的写作,究竟意义在哪里?

    言君:我想,最大的意义大概就是对自我的意义了吧。我们谈写作,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将写作当成一种个人心理的强需求,就如同马斯洛需求原理,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当我们到了那样一个大环境下,50%甚至更多的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人类一定会找到更多的意义,以确保我们会继续繁衍、生存下去。

    而写作,通过写作对自我的剖析、内省、表达,是自我实现的一种需求。

    而且,我觉得,即便机器能够模仿任何人写出任何文章,大家对它的文章的需要,大概是资料式的更多,相对冷冰冰的机器,我们更愿意与活生生暖呼呼的人打交道。因为人会有缺点、会有不完美,才会更加真实。就如同,我们在订阅公众号,如果你是一个妈妈,可能更愿意订阅某一个个人运营的平台,胜过商业运作的,因为和有同样身份标签,也面临同样困惑,只是比你多走了几步也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妈妈们的公号,相对于机构的,教你怎么去教育孩子的内容,哪怕内容相似,我们也更愿意选择一些个人的平台。因为更加有人情味不是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几年前阿尔法狗就已经赢得了围棋冠军,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围棋,这本身就是意义啊,我们更愿意享受的是过程,我们也不愿意将机器当成对手。

    所以,真到了那样的时代,或许5年或许10年,机器取代了所有工作,写出所有风格的文字,但它们依然不会有像人一样的审美、体验以及哲思,人之于机器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人是在不断成长、不断思考和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会逐渐向哲学靠近,所有经历都会形成新的烙印,这些会体现在我们的创作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深远而辽阔。至于机器们,就让它们为我们服务就好了,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艺术、创作、娱乐、生命意义这样的主题。

    主持人:【灵感&困境】

    翻看自己的文章,有些觉得很烂,有些又觉得再也写不出这样质量的文章。你们是否会担心写作灵感枯竭?当写作遇到瓶颈期时,究竟应该坚持多写可能质量并不够高的文章,还是应该努力充电,当有了足够多深入的见解再提笔交付?

    言君:写肯定是要多,因为不开始,我们可能永远都没有准备好。我写文章,也会有担心,下一篇会不会写不出来,或者会不会写的很烂。这个真的是太正常的现象。

    比如上周的文章,我其实在交作业当天,还在思考选题。对我来说,我可能更倾向于后者,当然,这个选择会有一个前提,比如我们现在007多写作节奏,七天一篇,如果在开始我觉得写起来困难,我会先放下,等到脑海中的体系足够成熟的时候,再开始动笔。

    在写作中,我的经验是,当确定了一个大体的方向,那我后面所有的阅读,不论表面上与主题多不相干,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找到一些启发的点,这就是带着思考去阅读。比如我想写一篇育儿类的文章,想写孩子的情绪管理,在没动笔前,我脑子里是随时在构想思路的,这时候,我在看书、看电影或听讲座的过程中,就会自动有一个角度去找寻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很隐蔽,是大脑的惯性自动完成的,当我读到一段内容,可能就会启发我对于自己文章主题的思考,我会随手将这部分的资料加工整合到新内容中。加工整合,就是写作最重要的思考的过程。

    如果有交付时间的话,我会最大化思考选题及写作思路。我觉得,最难的在于你要写什么,当实在没有灵感,脑中空空的时候,可能是在为选题、为到底写什么纠结、反复。这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定下一个主题去构思、去写,只要开始写了,大概总会一气呵成写完整。但这样出来的文章,完成后要下功夫修改,以达到最合理的状态。另一个角度,多写质量可能并不够高的文章,会有这样的风险,伤害自己的积极性和意义感,降低自己的预期水准。所以,我建议,卡文时,可以先稍微放一放,多跳出思维的定势圈子观察、思考。

    主持人【反馈&点评】

    初写者都希望得反馈,但总有两个问题,要么是阅读量低没有反馈;要么有的点评不一定是对的(如果真有对错的话)。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前期的无人问津?又该怎样鉴别和取舍那些不够专业的评价?

    言君:其实,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在创作时,我们唯一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和写作风格的把握,以及,文字传达的价值在哪里。

    关于无人问津这件事,你要有清晰的心理预期,这个太正常了,就算根据二八法则来说,能写出名堂的也仅占写作者的20%,但大概写作上这个概率还更低一些。

    在图书圈里有一句名言:畅销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即便通过商业化的手段去运作,很多书可能也无法畅销起来,即便什么宣传都不做,有一些书可能也会大火。当然,粉丝经济下的产品策划除外。

    所以,我们还是要想清楚一个问题,我是为什么而写作?我觉得不一定需要太执着于前期的阅读量和互动,只管认真去做,按照学习、思考、加工、创作的过程持续写下去,最终总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考模式和文字风格,而坚持下去,总会到达更高一个阶段;

    当然,按照新媒体传播规律,用心运营自己的平台,会是更快的方式。

    至于他人的评价,抱着开放的心态面对,但同时要有自己的统一稳定的立场,这个立场贯穿所有的作品,统一的立场,统一的价值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与我们秉承同样的价值观,却需要坚信自己的。

    主持人【练习&提升】

    刻意练习已经成为了学习者的重要武器,我们大多是业余写作,怎样才能通过刻意练习提高写作水平,把文章写得更加专业?

    言君:首先是持续不断地写;其次是持续不断地输入、积累;这两条是基础。然后,要有明确的写作领域。其实,不同类型的文章是有不同的受众,而不同的受众,所接受的写作方法也不一样。在业余写作阶段,确定自己的领域和写作风格是最重要的事。比如,你希望自己写教育、情感、历史、管理、投资、个人成长、文学、诗歌等。在同一个领域持续输出,就会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素材管理体系。我会用记笔记的方式积累素材,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将看到的不错的内容做标记,同时,在书籍页面贴上便签纸,便签上会有该部分内容的概括或感想的思路,在标注上页码,在后续去翻找就会更容易。

    最后10分钟回答战友提问:

    问题:文章有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体裁,句子有拟人、排比、类比等修辞。是否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先学习一语惊人分类,句式的运用呢?写作的时候,怎么给自己的文章定位?【From:胡玮瑛】

    关于分类和定位,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要写你擅长的领域和题材,擅长的定义是,再写的过程中我会感觉很流畅,很舒服,至少不会觉得痛苦。具体怎样做呢?首先去观察和分析你自己喜欢看的书,喜欢看的文章,一般情况下,如果用审美来类比,这就是你的写作审美了。跟着自己的审美去定位,应该是最好的方式。然后梳理清楚,你写作的意义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你想写给哪一类人?甚至你的读者画像是什么?第三,我建议如果可以,即使没有出书计划,也按照创作一本书的框架去规划自己的写作体系。

    你可以找到你计划写作的领域的同类书,去做解构,比如大纲体系、目录体系、主要逻辑线等,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如果你来写,你会按照什么结构、什么思路等等,完成自己的一个阶段的写作计划。当然,在你自己的平台上更新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你非常想写的话题,只管写,这个框架是一个大概的计划,有机动性。比如我计划写一个绘本书评系列,关于爱、美、纯真、快乐、痛苦、离别、成长、生命与死亡等等一个人一生最完整的体验,我会列出大概的计划,再写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在自己公众号更新的过程中,也可以写其他内容,大方向不变就好。

    问题:写作的素材来源有哪些?【From:张计林】

    我说一下我的经验,第一,脑子中的素材在你写作某个主题是,会被触发,这其实是大脑的技能,就比如我们说孕妇效应,当你怀孕了,你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怀孕的,这其实是源自你怀孕这个事实,大脑自动调整的关注度,比如你开一辆奔驰,发现满大街都是奔驰。都是一样的道理。写作也是这样,平时的输入是一种积累,存储在大脑里,当你去写某一个主题的时候,自动会出来,这就是文思泉涌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意识积累的过程,当然,在输入的过程中你一定是有思考活动的。

    第二,当你在阅读或交流或看电影电视节目讲座等,如果遇到觉得不错的观点,或者产生一些想法,要随时记录下来,不然过后就会忘记了。利用好记事本和手写笔记本小便签。

    第三,当你写某一个主题时,可以去有意识地查询相关的资料,这便于你去更深入或多角度了解主题,这些资料当然不是拿来就用,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自身的观点做升级,当然,刻意合理引用,但一定注意引用总量不超过文章的30%,且要清晰注明出处,不然会涉及侵权。

    第四,只要不断思考,对生活保持敏感度,其实处处都是素材。

    问题:请问普通人出书,需要具备什么内部和外部条件?【From:陈珊】

    对书稿的要求,在分享中已经提到。第一,你的文章必须有自己的个人化的风格,同时对你所写的内容有深度的思考,有足够的论证过程;当然还要有非常好的逻辑。第二,文笔要在线,让人读起来不累,也不会觉得浪费时间。第三,你的写作的主题和领域要有社会性需求,符合时代的要求,既符合读者需求,又能够对读者有价值,有意义。

    对作者的要求,1.知名度,如果你本身已经有了一定基数大粉丝,自带流量,对于一般性的出版社,其他的要求就会相对程度降低。2.潜力。编辑们会根据你的书稿或样章,对你的水平有一个定位,如果水平很高,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很大,且有可能会邀请你成为签约作者,花大的成本和资源打造你。

    同时,如果能够有编辑尽早介入到你的创作中,对于出版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

    问题: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无法正确深入下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From:时德朝】

    这个也要看你所定义的正确和深入是什么标准。如果自己觉得有这样的问题,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可能还没有达到足够多的积累,二是没做到深入的思考。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对如何锻炼自己的思维体系和思考能力,有大篇幅的介绍。我觉得可以按照方法不断践行。

    还有一些方法,看到好的可以出发你思考的内容,第一时间把原内容及你的思考感悟全部记录下来,不论你用记事本,还是有道笔记等等,随时随地去写,或许是几十个字,也可能是几百字,甚至有可能直接写成一篇文章,不管哪种,把这些零散的笔记按照类别去做整理,等你写的主题与之相关的时候,就可以翻看使用了。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分享就到这,其他问题我会以文字形式回复。刚刚有战友私信想看文章,我发几个链接,欢迎大家关注。谢谢大家,晚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07分享会—言君(Q&A)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ug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