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以为,面对孩子的叛逆时,只要狠狠教训一顿就行。可结果呢?往往是越打骂孩子,他们越不服管教,只会变本加厉地不听话。主要是因为,父母直接去硬碰硬,只会让孩子表面上被迫听话了,可实际上内心尽是不满、委屈,继而更想再次叛逆任性。想要打破恶性循环,就要先从了解孩子的叛逆开始。叛逆不是坏事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记得我家大宝在7岁时,就有了明显的“叛逆”症状:上一秒还跟你有说有笑,下一秒立马翻脸,脾气倔得我又气又无奈。
好几次我感慨:以前那个可爱又听话的女儿,去哪里了?直到从事儿童教育的朋友告诉我,才恍然大悟:孩子开始叛逆,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这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崛起。他们不再完全依赖于父母,开始有自己的想法、选择。而孩子叛逆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有3次明显的时期:第一次是常说的“可怕的两岁”,典型的什么都“不”:宝贝吃饭吗?不!宝贝洗澡吧?不!那我们今天不洗澡了?不!衣服穿不上,不穿了!哭;给他的东西不是他选的,不要!哭……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试问哪个妈妈不崩溃呢?
但如果这时你的孩子开始说“不”,我却要恭喜你:这说明孩子的大脑和思维已经开始发育,有独立的想法了。第二次就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年龄段:特别爱顶嘴,说他一句,能回你十句,还说得头头是道:
-做作业的时候,不要看电视!-那你不要在我做作业的时候看电视呀,你看电视,我也会想看啊,你不想让我看,那你也别看呀……
可实际上,这说明孩子逻辑性正在变强,希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所以才会和我们辩论、抗争。第三次就是青春期,也让父母最头疼,一般在孩子12-15岁之间:孩子回家后时闷闷不乐,吃完饭就把自己关进房间里去,完全不跟父母交流。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独立人格,也希望有更多私人空间,很多事不愿与父母说。但这恰恰正是,孩子长大成人的最大前兆。莫言曾说:“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因为敢于反叛的孩子,更加独立自主,未来也更有主导人生的能力。所谓的“叛逆”,或许只是父母给孩子强加上的“罪名”。孩子不听话的背后是根本不知道该听哪一句
在电影《小孩不笨2》有一段扎心的独白,令我难以忘怀: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
而我们都是经常假装在听,然后耳朵一边进,一边出……”影片中杨氏兄弟,就是典型爱叛逆的小孩:妈妈一进门,就开始灵魂拷问:“功课做了没有?”“今天测验怎么样?”“该去洗澡了!”儿子却不为所动,继续煲电话粥,妈妈气得大骂,“就知道讲电话,去,洗,澡!”杨学谦这才不情不愿起身。杨氏兄弟无论做什么,妈妈都能挑出毛病,动不动就对孩子非吼即骂。甚至,就算孩子做对了,父母还是能找出理由,劈头盖脸的责骂照旧不误。既然怎么做都挨骂,那还不如干脆不听。渐渐地,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印象,瞬间在孩子心底埋下种子。
不听话,叛逆,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如影片中,小男孩说的「说什么都要被骂,所以慢慢的我们就变哑巴了。」这正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超限效应」,父母的嘴巴就像机关枪一般,哒哒哒压得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了,还怎么去消化那些所谓的管教呢?
在这种猛烈的语言攻势下,孩子早已养成了习惯性躲避。一边是父母长篇大论的教诲,一边是孩子心不在焉的游神。由此可见,并不是孩子故意叛逆,而是在父母喋喋不休的唠叨和趾高气昂的命令下,物极必反的结果。
过分强势的父母。注定养不出真正的“孝子”,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我们常常苦恼,孩子怎么老是不听话,事事违背我们?可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变坏,而是我们管得太多,让他们失去了自由,活得像一个没有思想的躯壳。
然而,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啊,随着一天天长大,他们势必愈来愈希望掌握人生的主导权。如果这时,父母还一味打压和操控孩子的话,那不久后的将来,他们如何拥有清晰的判断力?如何拥有强大的胆量,去抵抗外来的伤害呢?
如此,为何我们不对孩子放下“叛逆”的罪名,耐心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呢?著名的教育学家洪兰说过:“要想孩子听你的话,一定要和孩子建立好关系。”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非跟我们对着干,而是原本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悄然之中早就出现了问题。而如何维系好亲子关系,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投入更多心血了。
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
管教孩子,需要一定的语言艺术。
假如想达到教育的最佳目的,在管教语言上就要下功夫,让孩子听得舒心,才不会忤逆我们的意思。就像别人指出你的错误,如果他用嘲讽的语气,想必你也会很抗拒吧。
譬如“不要……”“不可以……”这样的否定句具有命令、指责的意味,说多了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就像小时候妈妈一大早就催“别睡了,起床”,我们反而更想继续赖床。
但用肯定句来说,就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误会,孩子也更能接受:
不可以在墙上乱画哦——可以在纸上画画;
不可以乱扔玩具哦——记得带玩具回家;
不可以大声喧哗哦——可以学会多倾听他人
……
记住,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温度。
“鱼缸法则”助孩子度过叛逆期:
什么是「鱼缸法则」呢?简单来说,一个小鱼缸里养着十几条三寸长的鱼儿,这些鱼儿不管吃多少鱼食,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直到有一天,这个鱼缸被人不小心打破了,人们就把这十几条鱼儿挪到院子里的池塘里,结果发现这些鱼儿竟都长到了一尺长。
孩子就如同鱼儿,越被束缚,越得不到应有的成长。
再加上,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越想做,不撞南墙是不会死心的。
这时,父母能够做的就是让孩子去尝试。
正如我们所说的,人生路上,该掉的坑还是需要掉。做父母的在保证孩子身心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勇敢迈前一步,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作家林清玄说过:好孩子是已经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唤醒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你不让孩子尝试过,他们怎么能唤醒自己呢?怎么能探索自我个性呢?孩子叛逆期到了,妈妈哈哈大笑:
有一位日本妈妈的育儿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叛逆了,有天甚至骂妈妈“臭老婆子”!
在大多数父母的眼里,这是不孝的行为,肯定少不了一顿责罚。
可这位妈妈却开心的不得了,笑逐颜开地向爸爸报喜:“咱家儿子终于进入叛逆期了,庆祝一下!”
当天晚上美滋滋地煮了象征吉祥的红豆饭,还在门口的邮筒上贴了告示“我家也有叛逆期的儿子啦!”
年少的孩子意识到,这样下去只会让老妈越来越开心,所以叛逆期一天就结束了!
看似不修边幅的教育,其实在家庭治疗中称为「悖论式干预」。
妈妈将儿子叛逆中的成长部分扩大,用喜悦来呈现,忽略了沟通中的攻击部分,以一种非常规的手段,巧妙地化解了家庭中潜藏的矛盾。
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有的父母视它为洪水猛兽:
“怎么可以不听父母的话!”
“怎么可以顶撞父母!”
但其实,叛逆期是父母的礼物,是一件超级正常的事。与其恼怒,不如开开心心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你将收获一个温暖的孩子。
德国作家黑塞说过:“任性,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
成长的过程,永远会伴随着分歧和挫折,不论是对孩子,亦或是对父母,都是一种磨练。
跨过去了,我们便获得全新的收获,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要爱他们的全部,包括不完美的部分。这才是我们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职责,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