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01095/e651043908bd1839.jpg)
我记得我上六年级的时候,寒假开学前两天,我一天补过20篇日记,当时我就想,我长大要当了老师,肯定不会逼着我的学生写日记,那简直太残忍了,不仅让孩子对日记这个记录文体产生厌恶和恐惧,也会影响孩子对于文字的热爱。
很庆幸,我没有被当时的“作业包袱”打懵,青春期的我又开始喜欢上了日记,在一个小本本上记录自己的心情。好的,坏的,难过的,搞笑的。统统都记录在案,只是,到了初中以后,老师再也没有要求我们写过日记。
高中生活,对于文字的印象,是每周四下午的作文课,老师会安排命题或半命题作文让我们锻炼作文水平,为高考打基础。那时候的我们,看《萌芽》,读韩寒,买过席慕蓉的诗词,喜欢那些令当时自己震撼的文字描述,然后拿个小本本记录在案,当作文课的时候,就会拿出他,想着本里那些令人震撼惊奇的语句如何能套路在老师的作文题目里,时不时会对自己作文里引用了一句“名言名句”而心满意足好久,好像整篇作文都是因为那一句摘抄而熠熠生辉。那时候的自己,不喜欢被约束,除了老师的命题作文外,所有的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我都会先把自己想写的文章写完,然后,就着自己写的文字,安一个合适的题目,虽然高中作文题经常会出现像“无题”、“没解”这样的题目,但是,自己还是那么的享受往作文格里写字的感觉。
到了大学,开始想着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更有意义,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尝试投稿,甚至想着要发表自己的作文。我想说,当人对某件事情有了欲望的时候,这件事往往就开始变得复杂,变得不那么清澈透明。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读的书越来越多,笔下却越来越贫瘠,甚至不能好好的表达一句自己想要表达的心情和感受,原来,只是自己想要的太多了。
原来,对待文字,也得有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的顿悟,或许才会有神人说的那种“笔下如有神”一样的文字内功吧。
现在的我对待文字,更像是一种与自己的对话,一种自省的方式,一个放空自己,找寻原始的房间,可以让自己暂时做一次真空,只与文字交流,灵魂般的触碰,然后,感恩自己的所得和拥有。
我还是会看一些书,笔下仍然没有那么“有神”,但是没有了气急败坏和心烦意乱,而是觉得自己庆幸看到了文字的这一特质,对于自己的意义。我觉得,我会一直这么享受下去,直到自己老去,而后,翻起每一个阶段的文字,仿佛看到了每个阶段不同的自己,一片一片拼凑在一起,成了那时的我。她或许苍老,却有着些许水嫩的内涵;她或许平庸,却夹杂着点点闪光;她或许平凡如常人,却可以让看似平凡无奇的路涂染着个性的绚丽色彩,她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因为有了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