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大“道”空虚无形,但用起来永不盈满。)
㊣渊兮!似万物之宗。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归宗之所。)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磨其锋锐,解除其纷扰,调和于光辉,混同于尘垢。)
㊣湛兮!似或存。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恒常存在。)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4710419/275a9e4a57cd27bf.jpg)
【第二句】
㊣原文:渊兮!似万物之宗。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归宗之所。)
1、
“渊”是什么意思?《小尔雅 • 广诂》曰:
渊,深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道,就像一个无边无际也无底的深渊,似万物归宗,若千鸟归林,如百川归海。
换而言之:
道,仿佛是一切的归宿。
2、
无独有偶,佛教里最早的典籍《长阿含经》的“阿含”两个字,与老子所说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仿佛是双胞胎兄弟,音容面貌十分相似,简直如同一个模子所刻。那么在佛教的理论系统中,“阿含”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四个字:
“容受聚集。①”
因此,“阿含”这两个字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被中国人翻译为“法归”,法指的是“现象”,“法归”就是等于一切现象的聚集归宿之处。东晋著名高僧——也是被誉为“中华解空第一人”的僧肇对“法归”的解释则更加形象,他凭借着自己的绝世才华描述道:
“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 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 ②”
没错,阿含就像是太平洋,吞天吐地,是“一切善法”的融汇聚集之处,也是所有“道法”的启程出发之场所。当然,僧肇本人是佛教信徒,所以解释佛教概念的时候难免偏心,将中国本土的“道”放置在“阿含”的统摄之下。
其实,如果我们非要较真,按照僧肇的逻辑实事求是的去对比二者孰高孰低的话,恐怕会得出相反的结果:
“阿含”反而是低“道”一等!
为什么?因为僧肇解释的“阿含”总是表现出正能量的一面,强调“善”的一面,宣称自己是一切“善法”的最初源头和最终归宿。那么问题来了:
“恶法,那些一切负能量的东西要归向何处?”
如果“恶法”无家可归的话,那你僧肇是不是还得单独起一个名称,单独建一座地狱来容留“恶法”呢?看来,僧肇虽然才华绝世,但有时候难免会主观发挥,偏离佛经本意。其实佛经中的“阿含”并没有那么小气,它既从正门收留“善法”,同时也会打开后门把“恶法”放进来。总而言之:
阿含即是三界一切现象的本质和总源头。
可见,佛教理念中的“阿含”与老子理论中的“道”不只是双胞胎那么简单,很可能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只是名字相异而已。它神出鬼没,无形无象,故意躲在变化万端的表象世界背后,一直跟人类的“思想”玩捉迷藏,只有极少数打开慧眼的智者才能发现它的模样。
佛陀见了,名之曰“阿含”;
老子见了,称之为“道”。
【第三句】
㊣原文: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
这一句属于错简无疑,是古人整理的时候犯了糊涂,错将老子其他章节里的内容抄了过来。我们试看第《五十六章》的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翻译过来就是:
知道的人喜欢保持沉默,高谈阔论者往往并不知道。如果堵住五官的孔穴,关闭主观的门户;挫掉锐气和棱角,消解掉纷争和不同;收敛起光芒,混同于尘世大众,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
显而易见,《五十六章》中的这一段话,上下文语意连贯,一气呵成。而在本章中所讲的内容与“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关联性并没有那么高,而且这四个排比短句的主观色彩略显浓厚,不太像老子客观性的描述“道”的风格,整体读起来有点突兀。
所以《第四章》的完整原文应该是:
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如此一来,整体上下文就连贯了很多,完全没有吃鱼肉卡到刺的感觉。因此,本章中对这一句就不做解释了,等我们在《第五十六章》中遇见它的时候,再做探讨。
【参考资料】:
1、 《善见律毗婆沙•卷一》
2、《长阿含经•序•(释僧肇述)》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https://img.haomeiwen.com/i4710419/83a6e767d4b9a489.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