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期天,早上看微信,在小百花作文日记群中看到一位家长用如此理由给孩子请假:“下午临时有节英语课时间冲突了,作文课请假一次”。若是几年前,笔者对此不会感到意外。但是在教育部去年出台高考改革方案突出语文基础学科地位一年之后的今天,家长的惯性还如此之大,着实让笔者感到了意外。(笔者对应试教育体制下愈演愈烈的辅导班另有观点此处不表)
笔者是一位应试教育过程中学习英语的受益者,1984年的高考和1988年的考研都曾沾了英语成绩的光,1990年空军工程学院首次参加六级统考,全校500多名本硕生报考,只有7人通过我是第1名,可谓风光之极。然而1991年硕士毕业分到一个科研单位之后,遇到人生第一个职场困惑却是一个最高学历的人并不是单位所急需的笔杆子。也就是说近20年的学习生涯没能培养出用母语写实用文章的能力。回顾自己近20年的学生时代,个人最大的遗憾是没把母语写作这个基本功打扎实,所以不得不在参加工作之后又恶补了很多年才略通写作的门道,才终于有文字见诸于报刊。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创新思维能力。有了创新思维能力常常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才能被认可才能被广泛实践实现其价值。我们绝大多数人思维的工具只能是母语,也就是说需要用母语表达出来。明白了这一点,不难得出母语的重要性是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外语的。特别是在母语的基本思维能力还不过关的情况下,安排大量时间去学外语,明摆着是本末倒置。
多次赢得中国作家首富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和我国第1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不会英语就不足为怪了。他们尽管不会英语,但是他们具有强大 的母语创作能力,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国人的极大喜爱,一流的翻译自动找上门来帮助他们把作品翻译成外语,不会外语并未影响他们对世界的影响。而如果他们像大多数人一样把大量时间用于外语的学习和考试,或许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母语来进行创作,奉献给世界巨多伟大的作品。
过去几年,我曾面试过几百名大学生毕业生,不少人持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也有的拿来了专八证书甚至还有几位留过洋,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用母语写出一份出色的个人简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人写简历也去网上抄别人的。笔者感叹: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国人从闭关锁国到全民学英语,英语辅导机构已经差不多占据中国人培训教育业的半壁江山,中国人用一半以上的教育投入去学外语却忽略了母语的学习。
母语是思维的工具,母语远比外语重要。然而母语却给外语让路。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扭曲,早就该纠正了,去年教育部颁布高考改革方案,提高语文分数比例突出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同时降低英语的分数比例就是在国家政策上的纠正。家长们也该醒悟了。
写此文,就是想告诉有缘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为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哪怕就是为了高考,也别再让母语给外语让路啦!
洛阳日记创新学会李明强2017年12月10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