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很有趣的效应叫“达克效应”,它还曾经获得过搞笑诺贝尔奖,该效应指: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评价,至少会把自己的能力评价在平均水平以上。而能力越高的人反而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认为这个发现是来搞笑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该奖项的翻译应该是“另类诺贝尔奖”,它由哈佛大学教授评定,且表彰的是既有趣又具有科学意义和启发价值的研究。不管是学者们的研究还是基于我们平时对周围人的观察,达克效应都很显著。比如:你问篮球场上的小伙子们他们自己觉得自己水平如何?百分之八十的人会认为自己是球场上前百分之二十的人。然而统计上这是不可能的。当然还有百分之八十的姑娘觉得自己怎么着也得比一半以上的人好看吧。人很难对自己的真实水平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
金融学对于人的情绪,性格也格外关心,因为情绪对于股票的价格作用不言而喻,相关的研究也就能带来真金白银的回报。金融学把这样的效应叫做过度自信:人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判断。还有明确的数据显示单身男青年是股票市场上亏损最厉害的一类人群,原因也正是他们是最激进,最相信自己判断,最容易过度自信的。
有意思的是,加拿大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发现:病人总是会忘了自己吃药,而如果这些病人给狗喂药时他们反而能一直记得。他的解释是:这些人看不起自己,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最深刻的清楚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至少在潜意识里看不起自己,所以觉得吃不吃药可能无所谓,但狗是无辜的。虽然这个研究看起来不够雄辩,但是心理学家有普遍共识:人类是对于坏消息更加敏感的。像2012,全球变暖,厄尔尼诺,以及各种小概率空难,包括阴谋论都大有市场。类似的人们对于自我系统的评价也可能存在着过分关注坏消息的一面,坚持跑步两个月中断一次就大幅受挫,别人态度偶尔的变化都会让你如坐针毡……这些都会在对自我的评价中施加影响,导致偏低的得分。
我觉得差别可能在于,人在自我系统里与他人对比的时候会倾向于以自我为标杆,过度关注自己的优势而对他人优秀的方面缺乏感知,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相反人在反观自身,不去设定参照系的时候,反而会更在意坏消息,得出一个低于实际情况的结论。也就是两种评价是在两种情况下发生的,自己是很难觉察到个中偏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