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些天一直在写东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时代的时候写作文,为了凑够八百字,可谓说是生拉硬套、绞尽脑汁;现在写东西,虽然没有约束,短则几百字,多则几千字。这中间一定有什么秘密。
写作文可以追溯到小学,小学到高中,随着等级的提高,字数也跟着水涨船高,从五十字涨到八百字。不管是多少字,那时候的切身感受就是一个字:难。这种难就像便秘一样!现在还能想起来,为了编一个自我满意的句子,要酝酿很久,把字句、被动句、形容词、副词啥都往上加,结果就是一个句子不堪重负,让人读了作呕,就好像一个新手做菜一样,酸甜苦辣,不知道添加多少剂量,只管乱放,最后也是令人作呕。
我曾经一度以为是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不然。应试作文就好像一座跑马场,任你马儿怎么跑只要不出场就可以了,马儿怎么跑,就是马儿的技巧,换言之就是写作技巧,里面大有可为。我们之所以感到写句子难就是一开始接触的作文离自己的表达方式太远,老师已经把好的例文给你了,这个例文就是好的标准。但是这个好的标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于是开始了各种模仿,不是自己的到底不是自己的,句子经过生拼硬搭就显得生硬了。
后来自己读了很多书,发现很多名家大作并不是由很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而是近乎语言的一种文字,就像说话一样简单。走过了很过弯路,渐渐地,我认为语言化的文字才是写作的返璞归真。写作就像说话一样自由。有些人没文采,但是讲话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有些人一肚子华丽的辞藻,张口就是绚丽的文字。这两种都是语言的返璞归真,如果心里吐不出绚丽的文字,还学着人家华丽的辞藻,那就弄巧成拙了!
那么会说话就代表着会写吗?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扯到说话的艺术了,有时候我们向大家讲几件趣事,为了想引起别人的共情,或者为了让别人继续听下去,我们会卖关子让人去猜,或者讲别人感兴趣的话。而生活中,不乏有人讲话滔滔不绝,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就是啰嗦,就是胡扯。没有让人家听下去的欲望。讲故事不能吐的太快,又不能太慢,太快了,读者猜到结尾了,你还在那里铺垫,这不是画蛇添足吗,讲的太快,你自己以为别人能理解,其实人家早已没了兴趣。
说话也是一门技术,会说话了,语言化的文字不就张口就来了吗?既然是技术,也是需要后天学习得来的。我平常爱打乒乓球,就拿打球为例,你看着奥运冠军也是拿着拍子在那挥,总感觉自己和人家水平差不多,但是人家一种动作能打出好几种球,一种下旋球就要练习上万次,更不要说弧圈球了,这就是技术,是看不到的,除非你到达人家那个境界;相声我们都听过,不就是说话吗,这就更直白了,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确实不会说话,如果把他们说的话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这就是说话的技术,也是看不到的,高处不胜寒,高处没几人。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所以接下来要怎么做呢,就像余华所说,首先和椅子建立起一种很深的关系,言下之意就是要坐的住,要坚持。
我相信,只要朝这个方向坚持下去,文字就会为感情服务,我们的表达就会畅所欲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