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度百科,餘情即余情。
拍摄的上海某处篮球场“余情”的分析
余情,读音是yú qíng,汉语词语,意思是谓充沛的情趣,出自《奉和本斋先生首夏即事》。
但是 餘情这两个字感觉更加合适一点。在古诗词里面,餘情的经典是崔护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去处,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样描写一种印象,一种瞬间的感觉,回味无穷。要是我们写自己年少时爱上一个女子的故事多半会这样写。
那还是在大一的时候,与她的认识是在图书馆,那天下着大雨,被困在图书馆,然后相互认识了。大学几年和她相处得很开心,校园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这样的文字是叙述,是说明,不是描写。不是说每次都要是桃花依旧笑春风,而是要学习这种方法。
主要观点
不要说明的和叙述的,要描写,要印象的,暗示的。这样才有餘情。
用部分去暗示全体,才会有餘情,这是我需要掌握的。
散文中,餘情的方法是用暗示,其一上笔法上的暗示,其二是材料上的暗示。最好的是暗示的笔法去描写暗示的材料。
现在还是囫囵吞枣,不甚了解,还需多看多练习,上面几句要点先记下来。就像练武一样,先背下口诀,在后面的练习中去体验,加深体会,最后变成肌肉的一部分。
下面我找找余情的案例。
案例1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里面的散文《牌坊》:
呼喊的孩子们都在树上,下树下坡需要一点时间。终于,他们像小鸟一般飞到女教师们身边,他们身后,是他们的妈妈。妈妈们很想伸手来拉扯女教师,倒是女教师先上前,把手挽住了。
那天在杨梅山,女教师和村妇们说了很多,笑了很多,吃了很多。村妇们没料到女教师那么随和,那么有兴致。终于有一个村妇把一个女教师拉到一边,问:“你们小学,收女学生吗?”
这里,是作者在破败的尼姑庵被用于做学校,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美丽的女教师们,村民对她们到好奇,女教师开始招揽小孩子来读书。最初只有男孩子过来读书,村里的人都认为女孩子没有读书的必要性。
这两段描写村民与女教师们之间关系开始亲近,开始有村民想要自己家的女孩子也过来读书。
这里是描写,不是叙述。这里体现出女教师的随和,村民的看法的转变,村里女孩子的希望都体现出来了。
案例2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里面的散文《寺庙》:
何老师也没有看和尚,看了就要打招呼,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她对寺庙、和尚都很生疏,只能放轻语气给孩子们解释:“这树刚种下,还嫩。等你们毕业,这树也就长大了,这路也就成了林荫道。那时正是大热天,你们可以阴阴凉凉地到县城考中学。”原来,老师心中的“惜生护生”,范围要大一点,包括树,包括林荫道,包括孩子们的成长,包括考中学。
在《寺庙》一文中,写尼姑庵与附近和尚庙的变化,侧面暗示了社会的进步。开始尼姑庵的教师们与和尚庙的和尚没有往来,不同的文化没有交集。
对事物的看法、观念也不一样,文章借用了小羊来产生交集。一头小羊被石头一绊差点掉到河里,小和尚做法是拴在路边的小树,他的眼里是保护动物。
后来何老师来了,当着学生的面解开栓住小羊的绳子,让学生送回给村民,并且和学生解释了原因,就是上面引用的一段。
这里是描写,不是叙述,体现出教师们的更远大的视野和观念。
案例3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里面的散文《寺庙》:
趁暑假,何老师约着其他两位女教师,由村里一位大婶陪着,两个年长一点的学生跟着,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岭,来到了五磊寺,只想拜见弘一法师。但是,法师已经持杖远行。老师们向五磊寺里的和尚问法师的种种事情。和尚们笑的多,说的少。
回来的路上,三位老师越想越惊奇,越说越热闹。“果然是他!我们的学生唱着他的歌去与和尚比赛,没想到他自己做了和尚!”
“那么精通现代的文化教育,怎么回过头去投向了佛教?”
“这是倒退,还是提升?”
“肯定是提升,只是我们还太浅薄,悟不了。”
这几段非常精彩。前面是学生在寺庙里面用歌声与和尚的念经声音的对抗,很暗示。而学生唱的歌曲是《长亭外》,李叔同写的;教师去拜访的寺庙的高人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他出家了。
这里很有想象的魅力。现代文明与古老的佛教之间的纠葛揭示了时代的革新。
(本文原创,如果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