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第一天,空气中都飘过了慵懒。
可还真不能慵懒呢。倔强的生物钟把我准时叫醒,我习惯性地打开十点读书,边听书边洗漱。二十一天养成一个新习惯的强植入还真的就把我成功“pua”了。这真是一个美丽的“pua”。
打算开卷有益,完成学校读书俱乐部的打卡任务。哈哈哈,本来我只是想支持一下俱乐部的活动,做一个小透明围观群众,没想到俱乐部负责人私聊我:支持一下我们的21天打卡活动呗。天马行空、自由散漫的我就这么被套牢了。说实话,我也是半推半就,毕竟,这个打卡任务看似有些做筋骨,实际上如果把这种小程序看作一个小小的社群,而且还是彼此线下认识的同事们在这个和工作无关的虚拟空间里交流读书体会,彼此加油点赞,更能分享自己熟悉范围外的好书,碰触另外的领域,解锁自己新技能新爱好,多好呀!在追求自我发现的路上原来自己并不孤单。
昨天我完成的打卡任务是很久以前看过的古典的《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是十几年前我看过的,当时我记得感触最深的是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 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 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 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这次重温,十年的时光让我看这本书时骤然意识到,当时的瞬间感悟已经春风化雨沁入了我的心间。前段时间n刷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后来又欲罢不能看了《美人计》《欲海惊魂》,忘了是哪部电影,里面有句话:爱与恨皆可杀人。其实大学时这些电影都看过,这句台词更是也曾唏嘘了很久,记得还故作深沉地写过一篇文章,投稿了校报,还拿到了些许稿费。现在再看,再品味这句台词,我的第一反应是捂着嘴巴笑得前仰后合。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不以人种、年龄、性别、经历,都让人能从中看到自己。这个自己不一定就是现实中真正的自己,有可能只是自己的想象,更有可能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只要和每个人的悲欢勾连起来,就如同一条舢板即将通过踏板靠了某一个想归航的港湾。我以前的那篇稿子着重只写了父母的溺爱和男女的情仇,那时我才20岁,爱和恨的体验何其贫乏,却为赋新诗强说愁地去阐释这么深奥的命题。而今,再回首,我心存敬畏,无论如何都不敢轻易下笔。
可我却很怀念那个二十岁、无所畏惧、敢驾驭如此博大命题的自己。更感谢当年那位居然会录用我的小文,并给我稿费的校报编辑。一个敢写,一个敢发。他应该也是笑着,在呵护一个无知者无畏的年轻人对爱恨的思考吧!或者是,那位编辑本身也拥有着少女心?
对,这就是真相!我坚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