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的诅咒》

作者: 小小投资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6-06 21:48 被阅读1次

    【本书简介】

    “行为经济学”是跟现代社会生活非常贴近的一门科学。而正因为它贴近生活,关乎每一个人的行为,这些以“人”为中心的复杂性增加了经济学研究的难度。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都想努力建立一个类似“物理学”和“化学”这样简单而优雅,又对生活有很强解释力的学科体系。于是,在“人是理性的”这一条假说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建立了许多精彩的理论框架,从这些理论出发,经济学家们推导出了许多对经济行为有很强的指导和预测意义的结论。

    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

    它并不是一本沉闷的经济学教材式的读物,相反,塞勒教授笔下的行为经济学,与生活非常贴近,你会惊奇的发现生活中那些惯常的现象会有如此特别的意义,而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和学者来说,此书又会给他们打开一扇经济学领域拥有全新风景的窗口。

    重点知识

    1、“理性人假设”有时并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反常现象。

    博弈论中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囚徒困境博弈。在“理性人“的假设下,两个囚徒都会选择认罪而非保持沉默,因为认罪是一个占有策略,即无论对方选择的是合作型的保持沉默还是背叛型的认罪,自己选择认罪都是一个相对较优的策略。这种利己动机下选择占优策略,会导致对于两个囚徒来说总体效用的下降。然而行为经济学家通过精巧的实验发现,现实的真实情况与此有一定的不同,人们不总是选择这种“愚蠢的利己”,而是在很多情形下都表现出了“反常”,比如在有交流加入的情形下,比如这种博弈要反复多次进行的重复博弈的情形下,人们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合作倾向。在有些实验中,人们甚至表现出“利他”的倾向。塞勒教授指出,我们需要小心的检视“自利的理性”这一假设在经济模型中扮演的角色。

    2、“禀赋效应”理论

    塞勒教授在“前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禀赋效应”。在一个典型的验证“禀赋效应”的实验中,实验者先给参与者一张彩票或者2美元。过些时候,再给每位参与者用彩票换金钱,或者用金钱换彩票的机会。只有很少数的参与者愿意交换。这些被随机分组的人,都似乎更喜欢自己手上的彩票或者2美元。这种现象,就是“禀赋效应“,即人们在决策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匀的,即对“避害”的考虑大于“驱利”,人们表现出了明显的损失规避行为。

    3、“心理账户”理论

    在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中,人们的所有财富,不论形式如何都有可替代性,即金钱没有标记。在这种假设下发展出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和预测了许多消费和储蓄相关的经济行为。但是塞勒教授提出,人们对于不同种类的财富实际上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方式,每个家庭单位其实有一套心理账户系统。一个简单的形成方式是想象有三个账户,一个是目前的收入账户,一个是资产账户,还有一个未来收入账户。塞勒教授指出,不同账户的增减,对于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这是对许多理论中财富的可替代性极大的挑战。

    4、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

    一份叫做《股票经纪人年鉴》的杂志每年都会在12月份出版一份刊物,主要会预测未来一年的时间段里股票什么时候会有好行情。后来有一些经济学家研究了杂志历年来所作出的预测,他们惊讶的发现这本杂志预测的好行情日期与股票市场实际的获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他们发现这份杂志标记的好行情日期其实有非常显著的特定模式,比如周五都被预测有好行情,而周一被预测为坏行情,一月份的大多数日期被标注为好行情,尤其是每个月月初的那几天。这种现象被称为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

    5、股票价格的均值回归效应

    如果我们认为金融市场是一个有效市场,那么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未来的股票价格变化是不可预测的,即效率资本市场“没有记忆。” 然而,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股票价格存在一定的均值回归效应,简单的说就是股票如果涨太多就会跌,跌太多会涨,即向它的“均值”回归。这些研究对效率市场的假说造成很大的挑战,股票价格能不能预测,有没有均值回归的效应,仍然是许多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

    重要观点

    1、对一块他认为值得投资的土地来投标,长期而言,这个人将会损失惨重。

    2、主流经济学理论把消费者想象的非常聪明、自制和有规划,他们像计量经济学家一样老练的根据自己的财富调整自己的消费。然而事实是,大多数消费者不过是像我一样笨的凡人。

    3、我们到底是想要优雅而精确的错误,还是混乱且模糊的正确理论呢?一个更贴合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型,终究会从曾经坚守主流的经济学家中间生发出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赢家的诅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lp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