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服用中成药前必须了解的五大问题

服用中成药前必须了解的五大问题

作者: 研和中医 | 来源:发表于2019-04-19 20:12 被阅读0次

    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干什么都讲究效率,喜欢省事,走捷径。看中医也是一样,大家都想既省时又方便疗效还好。所以很多人在看病的时候都会问我说大夫我这个病能不能吃点什么中成药。
    ——导读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特地写了下面这篇文章,希望能让大家对这件事本身有一个客观系统的认识,这样在衡量自己适不适合用中成药的时候就有了一些思考的依据,也就不会再抛开自身的病情去问问题。

    一问:什么是中成药?

    中成药是中医的一种剂型。广义上的中成药包含有很多剂型,现在临床上能够用到的剂型有注射剂、口服液体剂型(溶液型、混悬剂、乳剂)、口服固体剂型(散剂、胶囊剂、片剂、丸剂)等。

    我们平时最常用到的中成药一般是指丸药(例如:逍遥丸、六味地黄丸、附子理中丸、人参健脾丸、归脾丸等等)。

    下面就以丸药为例进行分析:

    二问:为什么会有中成药?

    我们可以先梳理一下喝汤药的过程。

    首先熬药之前要先用水泡药一到两个小时,然后武火急煎开锅后文火慢慢煮20到30分钟,把第一次药汤煎好后倒出再加水同样开锅后20-30分钟后倒出,两次兑到一起再分开两到三次服用。这是一般的煎药方法,其中还不涉及方中有先煎、后下、另煎、烊化等用法的药材。

    粗略计算一下,完成上面所说的步骤煎好一剂药需要的时间至少要2个小时。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让我们一天拿出至少2个小时时间煎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古代,这同样也是一件不讨人喜欢的事情。花时间花精力还要在喝药的时候安慰自己“良药苦口利于病”。

    问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就在哪里。有问题说明有需求,有需求就要想办法尽力解决。

    所以丸药应运而生。古时候的医生们将临床用之有效的方子加工成药丸,这样既节省药材,又便于携带,还方便服药。

    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众药并成剂药,常自和合,贮此之备最先于衣食耳”。并记有金牙散、玉壶丸、三物备急丸等十余种成剂药,和现在广义中成药的意义是一致的。在宋代的时候中成药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对丸散药的应用比历代都要普遍。

    三问:丸药是怎么做的?

    丸药的制作过程是先将中草药打成细粉,然后加入蜂蜜、红糖等辅料,用水化开加工后的中药粉末,搅拌成半干状态,根据自己的要求,用手或机器搓成大小不等的丸,放在通风处或者用风干机风干。

    按每剂药16味,每味药10g计,一副药160g,一周草药饮片的量为1120g。去掉加工过程中的药材损耗,以蜜丸为例,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以最终丸药总量2000g,一丸10g ,一天服用两次计算,大概可以吃上100天。

    七副药吃一百天,经济不经济?划算不划算?相对于汤药的药材没有煎煮完全就扔掉,丸药则尽可能地保留了药材本身的所有有效****成份****,药材利用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平时我们熬药泡一到两个小时煎煮两遍煎出的药材成份有限,只是把主要的部分煎出来而已,如果是医院代煎这个比例只可能更低,毕竟医院很有可能省略了浸泡和煎煮的时间,更别说特殊用法的药材不可能按要求煎煮。

    以熬膏方为例,由于用药较昂贵,熬制膏方前要将药材泡一天一夜,目的是将蕴含在药材中的有效****成份****尽可能充分析出,相对熬制汤药之前对于药材的浸泡,这可是20倍的时间输出。

    即使这样,丸药的药效还是会比汤药小很多,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例虽然低,总量在这儿摆着呢,而且煎煮后的药汤相对于未煎煮的药粉来讲能够更快更充分被人体吸收,及时缓解病痛。

    四问:何时选用丸药?

    正如古人总结的“ 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

    “缓”字说明丸药的药效相对于汤药来讲要小很多。

    同样,“缓”字在这里针对病情来讲还有另外两层含义:

    一个是病情和缓,就是病得程度不重;还有一个就是病程长,进展缓慢,急不得,疾病向愈需要较为充足的时间。

    这两层含义代表着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前面一个是一般病情的初期,病邪比较轻浅,还没有伤到病人自身的正气,大多属于未病先防或者已病防变的范畴,这种情况下可以选用丸药治疗。比如吃饭吃多了,食积了,及时吃点保和丸帮助消化多余的食物效果就很好。

    后一个则是在疾病的末期需要慢慢让身体恢复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用丸药慢慢养病,比如我们常用的很多补气养血扶助正气的药方都可以做成丸药久久为功。例如:十全大补丸、人参健脾丸等等这些。

    甚至对于有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调理的直接就可以运用丸药治疗,比如针对某些男性功能障碍性疾病。

    有阴就有阳,有缓就有急,有些中成药比汤药的药效还要猛烈。

    比如我们经常会在武侠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人快挂掉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医者给他嘴里塞了个小药丸这个人就活过来了。

    这种药丸是丸药里的战斗机的存在,不符合丸药的一般特点,不治慢病治急症,而且确实存在。

    先说一个耳熟能详的药——安宫牛黄丸。

    临床上它可以治疗急重型肝炎、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等疾病。一粒小小的药丸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功效,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出处和介绍。

    【方剂名】安宫牛黄丸,

    【出处】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组成】牛黄一两(30g)、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山栀一两、朱砂一两、雄黄一两,梅片、麝香各二钱五分(7.5g),珍珠五钱(15g)、金箔衣。

    【用法】上为极细粉,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3g),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煎汤下,每服一丸。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然后我又做了一张图表如下:

    image

    通过上面这个表可以发现,这个丸药里面的大部分药都不合群,临床用量虽小,安全用量很小,绝大多数单次内服用量都在1g以内,少的0.3-0.5g甚至0.0几g。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它能够对人体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它用量少疗效好,所以这类药材大多稀有珍贵或者具有较大毒性,对于应用条件要求很高。

    正是由于其珍贵或者毒性较大,各个身怀绝技,杀伤力十足,不能被广泛应用,往往只需要用少量就能发挥作用。

    很多时候一个方子里面有个其中的一两味药就了不得了,这个小小的丸药一共有11种药,有7种药都是入丸散剂,不宜煎服的,每单位(以g计)药效比同类药效果强太多,而且如果用多了人体也会受不了。

    还有一点,在其本身用量小的情况下即使可以入汤剂群煎,但是以至少10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量级与其他药PK,很难讲从药锅里还能倒出来多少。

    而且有些药还不能受到高温煎煮,其本身含有易挥发物质,所以丸药也是最适合它发挥作用的剂型。如果为了确保疗效加大用量,疗效用量就变得不可控。

    人们都说用药如用兵,这类中成药就是时时备战的特种兵小队,各个以一敌十,如果应用得当,往往能出奇制胜,扭转战局。

    所以这类丸药属于成药里面的“另类”,需要特殊对待。

    五问:选用什么样的丸药?

    除了上面提到运用丸药的时机问题。丸药本身药效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制成丸药过程中的各个变量的不一致造成的。

    我把所能用到的所有丸药有且只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知丸药,另一种是未知丸药。

    所谓已知丸药就是医生本人了解这个药的方药组成、比例、药量。

    假设如果一个病人病情复杂找了好多大夫病都疗效不好,在某个医生的精心调治下病好了大半,症状消失,各项检查指标趋于正常,但当前病情尚不稳定,停药后受外界影响很有可能会反复,需要坚持服药。

    这个时候我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委托有关具备相关资质的制药企业将病人需要坚持服用的药方制作加工成丸药以求缓缓图之向愈。

    《中医药法》

    第三十一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医疗机构根据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要配制和使用中药制剂,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支持以中药制剂为基础研制中药新药。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委托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其他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委托配制中药制剂,应当向委托方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医疗机构对其配制的中药制剂的质量负责;委托配制中药制剂的,委托方和受托方对所配制的中药制剂的质量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这种针对病人病情的私人订制是与病情完全合拍的。只是这种剂型一般不会选择在治疗初期应用,尤其是在症状突出、病情复杂、问题明显的阶段还是建议用汤药治疗,一来起效速度快,二来调整方便及时,符合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

    所以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慢性病的后期或者稳定期选用。病治到这个份上方向是明确的,用量是精准的,疗效是可控的。病人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向愈,花最少的时间金钱,得到的是最稳定可靠的疗效。

    还有一种丸药是不完全了解的丸药,也就是未知丸药。而且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未知是针对用药的医生而言。

    一个中医大夫只有在方子的组成、比例、用量、药材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解才最有把握切中病机、药到病除,有效率和治愈率才能不断最大化。

    如果只是大致了解就会从某种程度上降低治疗的有效率,因为市面上流通的中成药我们只是知道药物的组成,具体药材的用量、比例、治疗通通不了解。甚至有些只是写出了部分药物组成,后面以一个等字代替。

    这虽然从商业角度来讲保守了商业秘密,但是对于治病这件事情却是极其不利的。毕竟不可能每个用药的大夫都去药厂参观考察一通再用药,更不可能每一批药生产的时候都去考察。

    所以在临床实际用药的时候也只能是根据方子的名称或者组成去猜测、尝试应用。中医大夫尚且如此,西医大夫应用中成药就更加荒谬了。

    方子,方是方向,子是方子里的所有涉及的子元素。就像一个团队,如果只知道这个团队职能是什么,团队的组织架构,各个部分的组成人员数量,各成员的工作能力都不清楚,怎么可能发挥好这个团队的作用。开方子的道理是一样的,落实到各种剂型中同样适用。

    不过问题也不是绝对的。正如之前说的那样,病邪轻浅,病机单一不涉及复杂问题的情况下是可以应用的。

    在疾病发展的初期或者末期,也有很多病只要把方向和大原则把握对了病就能好。

    比如受寒感冒了,如果感冒药里多是辛温解表的药就可以喝,出出汗就好了。如果吃冷饮肚子疼,吃点附子理中丸就能好,也许里面会加了一些肉豆蔻一类的温热药,管他呢,寒者热之就对了。

    应用这类药的时候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地方就是用量。

    企业把安全生产看的比什么都重,所以他们强调的是安全有效,先是安全才是有效,至于说是不是百分百有效不管,只要是有人吃了有点效果就行。这对于对药比较敏感的病人比较合适,按正常量吃就好了。对于有些不敏感的人群,则应该适当的加倍服用。

    如果把上面五个大问题以及其中涉及的某些重要小问题都考虑过,那么我相信该不该用中成药,什么时候用中成药,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比较中肯的答案。

    所以,最后总结一首打油诗作为这个问题的结尾。

    早病早治吃丸药,

    慢病慢治吃药丸,

    方药向量把握到,

    身体健康疗效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服用中成药前必须了解的五大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oc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