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暑假中期,我们一家三口去往彬州消暑游玩。儿子小姨夫妻两人在彬州市当教师,自然有人接待,所以欣然前往。
彬州市,原来是彬县,属于咸阳市管辖,今年刚刚撤县设县级市,属于陕西省经济“十强县”之一。初入彬州,和大多数小县城区别不大,主城区街道狭窄,建筑老旧,人潮拥挤,摊贩林立,驱车行使“龟速前进”。郊区高楼林立,以高层建筑及住宅为主,街道宽阔平坦,两旁花草树木繁茂葱郁,现代化气息浓郁。
谁曾想中国的经济会如此飞速发展,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过去的街道显然没有预设“过江之鲫”般车辆通行的需要,几乎每一个城市都遇到类似问题,城市建设明显滞后,开发新区成为大多数城市的选择,旧城改造的进程普遍缓慢。
待过几天之后,这座崭新的“县级市”特点逐步显露。相比夏季“八百里秦川”的酷热,彬州明显凉爽许多,温度直降五度左右,彬州四面为高耸“土塬”,阻挡了酷暑的脚步。当地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温度可达35度,傍晚一般27/8度,是周边避暑的好地方。
徜徉在彬州的“十里河堤”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或信手漫步,或健步飞走、或闲坐攀谈,三三两两、三五成群,自由休憩。闭目思索,七公里长的泾河河堤,宽80米左右,两条柏油铺排两边、中间凹陷的沟渠点缀各类亭台楼阁,中间绿植繁密环绕,各色木桥百米必现,桥下潺潺流水、鹅暖石小径通向幽深处。河堤工程的设计师说,彬州是唯一一座完全按照他的设计理念和图纸完成所有工程的城市,其他城市的此类工程均因为投资过大或夭折或萎缩。投资几亿、不计维护成本、缺乏直接经济效益的“民生工程”在小小的县城成为现实,当地政府的壮举值得点赞。


彬州的城市建筑以灰白为主色调,白日一幕幕望过去,似乎缺乏色彩和灵动。晚上站在河堤公路,听着路边街灯上音箱里传来的“彬州之声”广播新闻,远眺城市,才发现城里灯火辉煌,每一座建筑上都有灯光环绕,彩红般的灯光此起彼伏,亮如白昼,比白昼更加绚丽斑斓。
彬州早在十年前就开始默默践行“月光经济”和“城市亮化工程”的理念,西安去年才刚刚提出,缓缓拉开帷幕。百姓都说彬州的现在与一个叫“李建民”的县委书记有关,他顶住重重压力,推行“城市亮化工程”,建设“十里长堤”,构筑了彬州市未来美丽的模样。



传闻“十里河堤”建成之后,县委书记李建民的父亲看到之后,给儿子说了一句“娃呀,你咥(陕西方言,弄的意思)的有点大了!”传闻未必是真的,时任领导的魄力与执行力却有目共睹。
到彬州不能不吃“御面”,“彬州御面”远近驰名。彬州“御面”,和凉皮类似,做法也相差无几,与众不同的是彬州的水其他地方没有。凉皮略显透明,有磨砂玻璃之感,御面洁白无瑕,白玉一般存在。加之切割成独具特色的斜形方块,上边带有波浪条纹,犹如一块块做工精巧的白壁躺在盘中,呈现艺术品的魅力。初入口中,凉爽润滑,牙齿轻轻切咬,劲道糯香,缓慢咽下,湿滑冰爽的感觉轻轻穿越咽喉,回味悠长。
“侍郎湖”与玻璃栈道
彬州最有名的游玩地方当属“侍郎湖”,两塬之间形成的一个深湖。站在湖岸小路,静观湖水,绿油油一片,宛如一面巨大的绿镜平躺在高塬两间,褐黑色的湖柳、灌木花草、塬身等倒影在湖面之上,闻听着塬上时有时无的鸟鸣蝉叫,阵阵凉风习习,幽暗、静谧的环境令人沉醉。


近期全国各地“玻璃栈道”盛行,“侍郎湖”景区也顺风而起,建造了“侍郎湖玻璃栈道”。近水楼台先得月,既然到了,顺便挑战一下穿越“玻璃栈道”,克服恐高心理。
“侍郎湖玻璃栈道”距离地面最长应该达百米之上,穿过明亮透明的玻璃,脚下塬谷上的溪流、水草、树木、泥土等清晰可见,看一眼只觉头晕目眩,似乎会马上坠下,摔得粉身碎骨。为增强恐惧效应,一般玻璃栈道会有一段脚踩上去玻璃立马“破碎”的区域,“侍郎湖玻璃栈道”也不能免俗。玻璃栈桥的最中央有两块玻璃,脚踩上去立马显现以脚掌为中心的四面八方走向、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不规则裂痕,伴随着巨大“咯--嗞--”玻璃碎裂声,在摇摇晃晃的玻璃桥面之上,令人心惊肉跳、胆寒颤栗、举步维艰。
适应之后观察,原来玻璃栈桥中间这两块钢化玻璃底下有LED发光电子板,脚踩上去触发开关,形成各种裂痕,加之桥面两侧栏杆上音箱里滚动循环播放的模拟玻璃破裂的“咯--嗞--”声,在脚下透明的玻璃上,造成心理的恐高,令人极度恐惧。





穿越玻璃“破碎区”,原有对玻璃栈桥的恐惧、神秘感、害怕又向往的心理随之烟消云散,轻松走过剩下一半路程,结束了人生第一次玻璃栈桥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