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顺县的一条主街上,有两副牌坊矗立在大街上,当地人在牌坊下穿街过路,来来往往。
牌坊是三门四柱,中间门洞宽,两旁窄;四根立柱,长的两根近六米,短的约五米;护柱石分护在立柱南北两侧。每块石上有大狮子一只,小狮子一对,八组,大小狮子共二十四只。
中间横额最高处中间是“恩荣”二字,两旁是“双凤朝阳”图案。
下面一层刻着四个大字“陵京锁钥”;落款“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门生刘弘光”,“山西辽州和顺知县路从中、典使陈应奎、儒学教谕赵志弘,崇祯四年岁次辛未孟冬吉日建”。
下面刻着狮子、麒麟等瑞兽。再下刻有“十八学士登瀛洲”的人物故事图案。
唐武德四年太宗尚为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为学士。武德七年,薛收去世,补刘孝孙。又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十八学士写真图》。当时,被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以后唐玄宗、五代南楚君王、宋徽宗等均仿此举摩作“十八学士登瀛洲”。
石牌坊再往下刻着“中宪大夫昌平兵备道山东省按察副使药济众”。药济众,这才是牌坊的事主:他官职曾是中宪大夫、昌平兵备道山东按察副使。
再往下雕刻的是万字花式和狮子等瑞兽。
另一面区别不是很大,瑞兽换成了瑞鸟等。牌坊顶端为仿木出檐。
石牌坊的材质是来自亿万年前大海深处被地质运动推向山巅形成的太行青石,坚硬浑厚、滑润细腻。整座石牌坊结构精巧,气势雄伟。
当地俗称“石牌坊”,还有人称之为“和顺药济众忠烈坊”。我孤陋寡闻,几次到过和顺县,竟然一直不知有这等华丽的牌坊存在。
药济众是何许人呢?经查:药济众,号润苍,明朝和顺县北关村人,据传为战国名将乐毅的后裔。
《史记》载,战国时,齐国趁燕国内乱,出兵占领了燕国的一大部分领土。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连破夺回七十余城,创造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老燕王死后,新燕王听信谗言,罢免了乐毅,乐毅怕被新王杀死,就弃燕投奔赵国,逃到赵国隐居起来,最后客死乡野。乐毅隐居在何处?和顺人确信,他藏进了太行山里,居住在和顺县城北关附近,现在的乐毅村就是他当年的隐居地。为避祸害,不让外人知道,乐毅遗令子孙改“乐”姓“药”,遂世为山西和顺县人。现在和顺姓药的人,都是乐毅的后世子孙。
话说回来,药济众年轻为诸生时,好施与,重然诺,侃侃不干时誉。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丁酉科乡试中举;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任山东济南府临县知县,在此期间,不知道他怎地被上司赏识,从文职转涉武备;期满迁升为顺天府马政通判;四十三年(1615年)升为镇江府海防同知。内调宗人府经历司;四十八年(1620年)迁升为户部江西司员外郎,后升职为江西清吏司郎中。在任期间通轻重,酌盈虚,备军储,祛国蠹,宵小侧目,大吏倾心。天启二年(1622年)擢授直隶永平府知府;天启四年(1624年)升山东按察司昌平兵备道副使,明朝时的兵备道,全称为“整饬兵备道”,始设之初主管兵备事宜,兵备道亦不是专缺,而是由布政司、按察司二司的参政、参议、副使、佥事兼任,随着全国形势发展,兵备道逐渐成为地方主管军政的大员。一个兵备道管理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州。《山东通志》记载,他办事干练,在明朝历任山东按察司副使中最为杰出。可是,药济众却以老乞休归乡颐养天年了。后逝于崇祯六年(1633年)。石牌坊上明白书写着“崇祯四年(1631年)岁次辛未孟冬吉日建”,建牌坊时药济众虽已退休回乡,但还好好地活着呢!活着立牌坊,这座牌坊的建立,分明是明朝建立“生祠”的遗风嘛!
明代有建生祠的风气,最初是地方官员爱民护民、有政绩、有好名声,百姓就立祠堂、牌坊供奉他。因为供奉祭祀的事主还活着,所以叫“生祠”。这股风气在明晚期的官场中,随着腐败愈烈越来越变了味道,地方的官员常常大建生祠以讨好上司。此风到天启年间魏忠贤当权时达到顶峰,他的地位越来越高,生祠越建越大,居然还有人把他与孔子并列。崇祯朝伊始,魏忠贤倒台,生祠的名声略有下滑,但建生祠、立牌坊的风气并没有立刻减退下来。
退休后,药济众的门生学生刘弘光来拜见他。刘弘光时任巡按山西监察御史,他感念老师的恩德,为彰显老师的政绩,要出面组织,给药济众立牌坊。这真是典型的“私情公办”!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就是纪检监察山西的官员,官虽小,权却很大。据说明朝的巡按监察御史是官场上的鹰,是最高层级的“食肉动物”,是以各级官员的身家性命为食的“动物”,是十三道御史中的一员(当时全国有十三个省,所以巡按监察御史也叫十三道御史)。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刘弘光的建议,当地知县和一众官员士绅哪敢怠慢?定是踊跃捐献银两,积极筹措,精心组织施工。大约时间不长,崭新的牌坊也就竣工矗立起来了。
石牌坊的旁边还有一座砖木石结构的木牌坊,红柱绿瓦,上面是一块匾额,书有“龙章五锡”。别人给自己建了牌坊,事主总也得表示一下心意,据说崇祯五年,药济众在离石牌坊十几米远的地方建了座牌坊作为配坊,这就是木牌坊。可惜1984年县里维修,原彩绘遭到破坏,修旧如新了。
崇祯元年(1628年),北方农民起义、流寇四起。六年(1633年)流寇由河北进入太行山山谷屯聚,直逼和顺。药济众闻警,出巨资备战,募集乡勇,储备粮草,训练团丁。及至流寇猝然而至,他躬冒矢石,登陴固守。流寇久攻不破,于是挖沟筑围,围困和顺城池。相持四十多天,六月十三日城破,药济众跳井自杀,他的儿子长庚同时殉难。康熙版《和顺县志》载,其时城内被杀者百多人,占到当时和顺县城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被杀戮者大约以青壮年乡勇为主。事后崇祯皇帝给药济众安慰奖励,擢升职官一级,赠太仆寺少卿(正三品)。
这些说明,为药济众修建牌坊在前,他赴难在后,此牌坊不应叫做“忠烈坊”。
近400年过去,又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牌坊竟然还矗立在那里。可叹现在石牌坊只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