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在经历过不同类型的项目之后,我决定淡定地写一篇总结分析文,主要分析产品开发过程中In-House与外包项目沟通成本的区别。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通常,在企业内部做产品设计,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和部门都是内部的,简单一点的项目有产品经理、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复杂一点的可能会有市场策划人员、运营人员、项目经理、数据分析人员。无论这个清单多长,这些人都是你公司内部的。由于大家是在一块儿地方工作的(大部分情况下),沟通成本就会比较低。比如说,近一点的人你可以直接走到对方位置上问问题,远一点的你可能需要发一封邮件、订一个会议,通常也可以在半日到一日之内就完成一次简单的沟通,并就解决某个问题有了初步的方案。
但是如果你面对的是甲方客户的话,就没有这么简单了。首先,你一定需要先发一封经过仔细措辞的邮件跟对方阐述一下这个问题,等对方回应,看他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有可能对方会再抛出几个新的想法,在吸收了他的想法、并最终达成了共识时,你们可能已经来回发了5-10封邮件了。为了表现你司服务的专业性,每一封邮件还都需要仔细地措辞。这首先是地理位置造成的沟通成本。
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沟通?
其次,甲方对接人员与公司内部的对接人员,从出发点来说,就是截然不同的。甲方人员更注重他们公司目标的实现,会把精力和侧重点放在说服你通过你的工作,完成他们的目标。对方可能不懂技术,而你是输出技术的人,你可能就会面临“供不应求”的状况。对方坚持这个功能需要100%实现,而你由于临时出现的技术难点提出删减部分功能,并承诺能达成70%的功能而不影响产品体验。这时如何判定你是否正确?对方并不懂技术,他无法真正理解删减工作量的缘由,而他代表他的公司,一定会最大限度上为他的公司争取更多的资源,这时你们就要进行冗长的谈判和讨论了。不管讨论结果是如何,由于双方出发点的不同,这样的谈判都是耗时的。
而在企业内部协作时,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如果遇到问题一定要在时间和质量上做一个取舍,即便有争论,某一方也会很快让步。
法务层面的区别
沟通成本的区别很大程度上也是外包项目与In-house项目在法务上的本质不同造成的。甲方与你的关系是有明确的法律效应的,你们签了合同,需求是明确的。当有问题时,作为乙方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这个功能。合同有时效性,你可以提出下一个版本再做这个功能剩下的30%部分,但是这必须得到对方仁慈的同意,因为合同上并没同意你删改这一版的功能。难道你要去找法务人员,重新修订合同吗?当然可以,但这又是一层一层的更高的沟通成本。
这件事情放在公司内部做,就容易得多,如果没有非常愉快地解决,也通常最多是双方争执几句,不出几个小时内,最多1-2天内就能达成共识。如果决定不做,那就下一版本做;如果决定做,就需要加班,这个成本由公司自己承担,由于是自己人,没有给甲方工作时复杂的法律程序,很快就能执行下去。所以除了出发点的不同,合同的制约,如其时效性、成本的限制、需求的框定,也会导致和甲方沟通时会有很多很难调和的阻碍,无形中增加沟通成本。
诶.....?
这是我目前体验到的执行外包项目时最大的痛点。沟通成本其实是产品研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成本,设计开发一个产品,时时刻刻都需要对接、展示、答疑,如果沟通耗时很多,或者门槛很高,那么对项目整体的进度和产出的质量都会有负面影响。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创意设计部,只有在做一些短期的、特殊性的、抑或是专业性特别强、外部内部成本相差很大的项目时,才会寻求乙方公司的帮助。产品开发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它不像一些其他的专业服务,如审计、法务,这些服务的工作量相对更好预估,实际工作量与预估工作量差别较小,执行过程中的未知性也更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