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岩竹呓语
漫谈人生 (岩竹呓语·九五)

漫谈人生 (岩竹呓语·九五)

作者: 苏宛一线 | 来源:发表于2019-12-28 15:46 被阅读0次

                                             漫谈人生

                                                                   (岩竹呓语·九五)

    人的一生,应该以六年为一个单元,以两个单元为一个阶段;如果觉得十二年太长,也可以按六年为阶段来划分。但我觉得,十二年一个阶段比较合适,它基本上是一个生长期,相应的人生任务也基本上相近。

    自己的人生,都是以社会环境为基础、以个人选择为导向、以自己的才情能力为根基而造就的。多种多样的条件为个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也造成了障碍,它们可能成为前进道路上的促进力量,也可能成为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困苦。一个人成为什么样子,往往都有一些不由自主性;在这个道路上,似乎没有什么必然性,只有偶然性,而影响一个人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他少小之时受到的教育和影响,那种经历在人的一生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而对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认同,常常成为左右一个人发展倾向的内在力量。

    一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由其过往的经历积淀起来的,而且是他做选择的根本理由。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过程,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一客观性,但追求什么、生活怎么过,则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不同的轨迹和影响。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主动与被动交织的。有的人主动精神强一些,有的人被动精神多一些;有的人时而主动时而被动,被情势所左右;有的人一生懒散,无所谓主动被动,随遇而安罢了。

    一个人出生是父母的事儿,环境是前人创造好了的,没有可选择的余地,你只能在前人的带领下生长、发展、成人。这时候,你没有任何主动性,只是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用哭声“刷存在感”,要吃要喝、要拉要尿;然后在蹒跚学步中、在快速奔跑中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念头、想望,旺盛的生命活力开始显露头角,探索的欲望如野火般燃烧,面对着新奇而陌生的环境,开始了认知和存储,把周围的一切都纳入自己的内心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由父母生命带来的性格的雏形开始稳定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心理倾向,但永远不能脱离祖先遗传给你的那种个性的“宿命”。当认知的事物、形成的念头按照生命逻辑构建起自己的“体系”时,人的主动表现开始出现,慢慢地成为自己面对世界的“主动性”。

    在生命的头十二年,我们的思想、认知还是十分幼稚的,常常表现为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总是被大人和环境所左右,呈现出不可避免的摇摆性。六岁之前,我们基本上对自己的经历留不下多少印记,后来能够回想起来的,只是一些模糊的东西;七到十二岁时,我们的记忆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那些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东西会深深地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但在生命的前十二年里那些烙印在我们心里的事物、认知和形成的习性,会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思想大厦的基础,成为我们今后生活的潜在指南,往往是不自觉地在发挥着作用,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按照它们决定的倾向而发展。

    此后的十二年,仍然以六年为单元,表现为两个阶段,它是我们人生的关键时期。十二到十八岁,我们进入了初高中阶段,伴随着高强度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性格中的叛逆性达到新的高度,价值观念开始“坐床”塑型,对人生未来有了初步的勾画,理想信念取代少儿时期漫无目的幻想,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源动力。但这个阶段所形成的东西还不够稳固,可塑性仍然是突出的表现;特别是高考前一时期,我们对未来尚无特别明确的目标,常常受家长和他人的思想观念影响。在考虑未来时、在选择高校时,很少有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进行选择,大多数人不得不因为成绩差异而“量体裁衣”,适当降低标准,选取自己能够够得着的学校报考,把自己的职业取向交给大学毕业之后。十九到二十四岁,是大学与研究生时期,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架构、人格倾向,开始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乃至谈婚论嫁,是人生进入稳定时期的第一阶段。由于上学情况不同,没有上大学的早早进入社会,较早积累下人生的经验教训,往往比上大学的那些更加成熟和老练,主动性和竞争能力也会优于上大学的那些人;上大学的,由于学了一些东西,不少人变得高不成低不就,且缺少社会经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要有一个适应期。在初期的社会竞争博弈中,大学毕业的往往比不过没有上大学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大学毕业的人才逐步显露出知识和技能的优势,成长和发展的速度较快,只要能够不懈努力,要不了多久就会把没上大学的甩在后面。

    二十五到三十六岁的十二年,是成家立业、养育子女的时期,也是从青年迈入中年的特殊时期,更是奠定家庭经济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人生充满活力和变数,一方面结婚生子,一方面卖力工作,或是跳槽转行,无论是困难和纠结,都是一生中最多的时期。只有那些随遇而安的人,生活才会相对稳定,没有太多的起伏和波澜。这个时期子女尚小,夫妇双方父母健在,还能够为教养孩子操心出力,子女学业竞争还刚刚开始,还没有到白热化阶段。但在这个时代,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空前加大,不少原来由学校完成的教育责任被转嫁给了家长,让家长们不堪重负,整天忙得晕头转向。当今的教育存在诸多让人忧心的问题,这是其中最可恶的问题,反映出学校教育的严重不足。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批判和建议,让学校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履行应有的责任,切实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三十七到四十八这十二年,人生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开始便创造生活便享受生活。在这个年龄阶段,很少有人再四处奔波,倒是以家庭和单位为两点一线,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养子女、为子女未来发展操心费力的事情上,因为此时,子女在学业上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时期。在这个阶段,在这个工作和教养子女压力都比较大的时代,有的为工作放松了子女的教养,有的为教养子女轻视了事业,能够兼顾事业和子女的人为数不多。有条件的家庭,就让妻子当全职太太,一心一意教养子女。在日本,丈夫工作、妻子当全职太太是一种常见的家庭生活模式。与此同时,不少子女已经或接近完成学业,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子女的未来生活又成为家长们忧心忡忡的难题,也成为子女与家长矛盾的肇始因素,甚至决定了将来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和财务关系。不少家庭出现的矛盾和纠葛,无不与此类问题相关。

    四十九到六十岁这十二年,人生进入成熟时期,老于世故是不少人的表现,原先那种充满理想和奋斗精神的劲头已经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为子女和孙子女继续付出努力,并考虑自己将来退休的生活。人一旦退休,如果心理上过不了无所事事、遭受冷落这一关,就会一蹶不振,很快老去、很早死去。如果自己早做准备,在身体上、精神上、老有所为上储备好了,就能够过得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真正进入颐养天年的境界。由于国人的宗族观念依然稳固,进入壮年和老年期的人,开始把照看甚至教育孙辈的责任承担了起来,成为近乎保姆般的家庭成员。这种三代同堂的家庭,最容易在对待孙辈问题上、对待财务问题上出现矛盾,乃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成为老年人与中年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永远的伤痛。一个家庭关系处理得如何,决定于这两代人的品行与素养,幸福的家庭都是处理得好的家庭,不幸的家庭都是不能放弃自我的固执、不能很好沟通所致。

    六十一到七十二这十二年,在古代是人们不敢想的。那时候人们的年龄能够达到六十岁就很难了,所以,上古时期,人一到六十就称为“妖”了,需要活埋或杀死,那是非常残酷的做法。而现代人在这十二年里,还可以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在颐养天年的同时,继续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过,由于漫长的一生中积下的疾患,这时候也可能疾病缠身,日子是在病痛折磨中度过的。所以,当代的人们为了健康地度过老年生活,已经非常注重身心的锻炼,这已经成为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核心任务,也是他们的快乐幸福之源。老有所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根本,缺一不可。那些没有爱好、没有乐子、没有作为的老年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困苦之中不能自拔,在无所事事中消磨日子,成为没落的可怜虫。所以,但凡是头脑还算清楚的老年人,务必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有“乐活”的资本。在这世上,无所作为是最可怜也是最可恶的。

    七十三到八十四这十二年,是和死亡斗争的要害时期,有幸能够闯过去,就能够更加长寿。老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要自己去”,无论从自然年龄还是健康状况来说,这十二年都是一个关键时期,俗称“关口”。对当代的老年人而言,这时的人还头脑清醒,有较好的活动能力,身体特别好的,能够活得十分滋润而获得幸福的晚年。

    八十五到九十六这十二年,已经是生命的晚期,存活的老人已经是很少了,如果闯过这个阶段,活到百岁应该不成问题。只是生死之争变得非常激烈,常常与死神擦肩而过。九十七到一百零八这十二年,是人生的第九个阶段,从阳数上说,已经到了极至,活着的人已经凤毛麟角,成为人们十分羡慕的对象。凡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对人生十分留恋的人,谁都想活到百岁以上,但能实现这一愿望的人,实在少得可怜。

    在《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与工作》([英]琳达·格拉顿、安德鲁·斯科特;译者:吴奕俊)一书中,作者综合应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描绘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世界:随着我们的寿命越来越长,身体越来越健康,将来的世界与至今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会迥然不同。在科技、经济、心理学、医学和医疗突飞猛进发展的现在,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期望长寿的同时,如何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快乐,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谈人生 (岩竹呓语·九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us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