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意义”问题 (岩竹呓语·八五)
所谓意义,只是人类赋予世界和人生的一种价值,离开人类自身,意义就不可能存在。其实其它有生命的事物也有自己的意义之说,只是我们人类无法用自己的认知体系解读它罢了。
上帝创造世界之时,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说要有天地就有了天地,然后创造了人类。这在唯物主义者看来,就是一种梦话,是“上帝”的意义体系。这无非是人类借“上帝”之口对宇宙和人类世界创生的怀想,是一种因无知而产生的梦寐之说。然而它却成为宗教思想的肇始,成为对宇宙、世界的一种解读和精神寄托。正因为有了这种假托的“梦话”,才拯救了迷茫的人们,他们找到了世界的成因和意义,从而走上了忍受、赎罪,梦想死后进入天堂的人生道路。否则,没有依托的人们将生活在没有立足之地的混沌、黑暗和悲惨之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宗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和人心基础,它是人类童蒙初开的幼年时代的精神支柱。没有它,人类的存在都成问题,更不可能有后来的一切成果。
世界的四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是这样,其他宗教也是这样,都是人类寻求人生意义的艰苦努力,都是为了找到人类存在的支点和精神家园。我们不要说宗教是什么精神鸦片,如果当初没有这些宗教,人类在面对艰苦卓绝的生活时,将无法生存,更无法发展到现在。我们国家本没有宗教,佛教传入之后,之所以能够生根开花结果,并成为支配中国人心灵的指南,就是它与诸子百家之后的传统文化一拍即合,相互吸收包容。我们现在所说的道教、儒教等,原本不是宗教,只是传统思想而已。它们成为宗教,只是对宗教的一种比附,是在“天人合一”观念下的一种体系化而已。虽然如今科学昌明兴盛,但为什么宗教还有巨大的市场,就是因为我们仍然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解决人类的精神之根!世界上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一边进行着科学的研究和创造发明,一边还要进教堂礼拜和祈祷,就是绝好的证明。仅仅把宗教称为“迷信”,是一种浅薄的见识,没有看到人类对精神之根的殷切需求。
为什么宣布“上帝死了”的尼采最后疯掉了?我想,他虽然说“上帝死了”,并且用“酒神精神”和“超人哲学”来替代基督教,但他可能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之根,失去了生存的支点。这才是导致他精神失常的根本原因。从那以后的不少著名人物,之所以都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无不是精神出现了不可克服的问题,陷入了自我的绝境。存在主义哲学虽然号称精神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前提,但却没有找到精神存在的根本依据,成为无根的哲学思潮。而且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精神和生活,都和常人不同,是人类中的“异类”,用现在的标准看,都多少有些精神问题。
我们现在相信唯物主义,可是唯物主义至今也没有找到“精神家园”,不知道精神来自于哪里。不得已,我们还是得回到过去,在传统的故纸堆中找那些可以支配我们精神生活的文化。儒家思想现在之所以成为热点,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一切政治的东西,都是政治家们的信条,和老百姓的生活相距甚远,不能成为普通人的“宗教”。我们固然知道宗教的虚幻性,但在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宗教仍然是不少人的精神家园。那些不信“教”的人,则把现实的物质利益追求当作精神之根。一味的讲经济发展,一味地说市场经济,都把人们变成了物质财富的附庸,虽然大家也为精神危机而忧心忡忡,但因为想不出所以然来,只好抛开这个“奇怪”的问题,一头埋进物质利益的追求中去,成为物质的奴隶。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虽然也思考意义和价值问题,也追寻精神的家园,但在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挤压下,这些思考总是稍纵即逝、不在话下,因为挣钱、恋爱、成家、育儿等现实生活的需要,已经够他们焦头烂额了。只有那些心思缜密、有空闲机会思辩的人,才坐下来专心致志地考虑这些问题。就连一切宗教的创始者,也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艰苦探索、无数次的“头脑风暴”,才在某一时刻突然灵感来袭,“顿悟”到了“真理”。我们这些普通人觉得非常高妙、非常神圣的理念、思想和仪轨,其实开始都是简单明了的东西,只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加进去了很多进一步思辩的产物,反倒弄得费解起来。
在境遇相近的情况下,我们和“圣人”都会遇到跳进我们脑海的质疑,其结果之不同,实际只差一个执着问题。那开始的“一闪念”,在我们这里稍纵即逝,苦笑一下就没了,没有成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的基础;而在“圣人”那里,却成为愁肠百结的“困境”,诱导他们进一步探索,直到“顿悟”产生为止。奇怪的是,那些原本因为困境而产生的东西,本来应该成为疗救精神的良药,结果在后来却变成僵化的教条,成为束缚我们的工具,我们则成为它们的奴隶和牺牲。宗教产生之时和以后,之所以都有和它们对立的思想存在,就是还有人们不满足于那种解释和束缚,试图另辟蹊径,找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但天国的诱惑实在太大,以至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胜它的思想。这是我们现在的困境。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意义和价值问题就会继续困扰着我们,也促使我们去寻求自己满意的答案。事实上,世上一切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的存在是无法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寻求人类和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时,就不能离开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科学家们一直在回溯世界、宇宙和人类的历史,但其最初的起点一直没有找到。上世纪的科学家们认为,是大爆炸产生了宇宙。可是问题接踵而至,那么“宇宙大爆炸”之前呢,再之前呢?凭借现在的科技手段,就是想死也无法解开这个亘古以来的谜团。人类现在不惜代价地探索宇宙空间,其目的还是要找到这个谜团的答案。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他就是这么执着,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类的局限之处。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靠回溯历史、探索宇宙,还不能找到答案。展望未来,我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但对于解决现实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却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我们目前最靠谱的做法,是从我们现实的存在来寻求自己的答案。
我在《回到我们的家园》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个以现实为依据的思辩结果——关于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理论。“人的存在是一个三维坐标系,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三维坐标系中的一个动点。这个动点,服从于该三维坐标系的规定、规律;人的能力的发挥受制于它,而不可能超越它”。其横轴是历史轴(X),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其纵轴是社会轴(Y),代表群体、个体和社会;其竖轴是升华轴(Z),代表外在、主体和精神。这里说的“外在”,包括他人、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界)等主体之外的一切存在物——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通过物化而存在的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客观地被规定在这一坐标系中,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生活中,人们笑称“人生是一出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历史轴、社会轴和升华轴共同构成了人生的立体舞台,无论是正剧、喜剧或是悲剧,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或主动登台,或被动出演,都情态各异地演绎着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人的存在的实质——人类的和个人的真正的精神家园。我们就像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创造,在这里挥洒着我们的七情六欲。而人的本质则为“人的心理动力系统与人的精神有机系统的统一”,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和外界不间断地进行着物质与信息的交流,形成着七情六欲(详见《回到我们的家园》第二篇:《人的本质与人性》)。一旦这种交流停止,也就是生命的终结。
无论是从人的存在的三个维度,还是从人的本质的完整系统看,这种认识的获得完全依靠我们人类创造的文化(物质的、精神的)。而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意义和价值问题的困惑,也是拜文化所赐,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说,这是我们才可能有的独特性。我觉得,要认识人的意义和价值,就必需从人的存在与本质着手,从我们的存在条件和局限来考虑问题。
2019.5.7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