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三寺,甚爱韬光,寺在杭城之西,独得灵隐景致之幽、静、邃,集儒、释、道三教之雅,圆融至臻自成一体。由景区转入韬光径,游人顿少,虽时已初冬,高大葱茏翠竹掩映下的小路,溪涧泉声淙淙,引导行人入寺。韬光寺建筑于半山之中,游寺必先爬山,这一来必让有些人畏难而退,明朝人的游记称这段路为“鸟盘蛇道”,想来古时的确艰难,现在是石板台阶路,敛心安步往上爬就可以,不过到了山门前满头大汗是必须的状态。台阶深深入古寺,鸟鸣啾啾伴行人。
韬光寺建于唐中期,开山祖师韬光禅师为当时蜀中高僧,云游至杭州西山,建寺弘法,寺遂以韬光为名。时白居易守杭州,喜佛,与禅师交往甚密,互有唱和。
白居易诗《招韬光禅师》: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
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菜除黄叶,红姜带紫芽。
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清泉澄粉、洗手摘花、青菜红姜、饭后香茶,白乐天的宴请可称得上素雅,诗中“招”、“命”二字也昭显出了自己太守的身份,据说当时他对这首诗颇为得意,马上让人将诗送到禅师处,而韬光大师人没来,却奉上一首诗《答白太守》:
山僧野性爱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青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飞锡至,恐妨莺啭翠楼前。
今天读来,仍俯首拍案,赞叹禅师性情之高洁、超脱,爱林泉、倚石眠、种青莲,洒脱,自在,超然物外,禅意跃然纸上。
寺现存金莲池,池中汇集山上泉水,清澈灵动,内植金莲,传为韬光大师与白居易饮茶参禅之处,池边建有一瓯亭,放置乾隆游韬光时所刻诗碑。
武林行记之韬光访幽韬光观海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就在寺内的观海楼,传说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现身此处,指点宋之问留下名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后又飘然离去,无迹可寻。可惜现在观海楼不能登临,站立楼前,极目远眺,仍能领略一二。
武林行记之韬光访幽寺中最高处为纯阳殿,供奉八仙之一的纯阳真人吕洞宾,殿后有丹涯洞,相传为纯阳子炼丹处,涯内冬日尚有水滴渗出,炎夏时节应极为清凉。
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与韬光寺也有一段缘,雍正年间郑已四十,时仍无功名,妻亡子夭,游历杭州住韬光,受到寺僧款待,曾提笔写《韬光》诗,记录这一段经历,叹韬光奇观:
钱塘雪浪打西湖,只隔杭州一条线。
赞老僧之高洁:
厌听湖中歌吹声,肯来伺候衙门鼓?
曲房幽涧养神龟,古碑剔藓蝌蚪书。
描写他在寺庙的日常生活:
饮我食我复导我,茅屋数间山侧左。
分屋而居分地耕,夜灯共此琉璃火。
诗末流露出了遁世的想法:
我已无家不愿归,请来了此前生果。
行文至此,有些伤感了,当时的郑板桥潦落至此,幸亏有韬光隐幽的山水,寺僧的款待,走出这段阴霾的时光。
人生或许就是如此吧,越经历越觉得有太多的不值得,但还是要继续,舍弃放下那些不值得,为了值得的生活而行走。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