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忘记什么时候下载的《论语》,忘记在地铁上一页两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翻了多少天,今天总算把它读完。
我以为,读完之后会有一种完成了一件大事的欢悦与大舒一口气的感觉,其实并不然,像是不经意间就把书翻到了最末,也像是终于完成了一个任务,可以在简书打卡。而说到底,读完《论语》之后,倒真真没有给我立竿见影的益处,譬如所谓为人处世之道,亦所谓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这让我有些些感怀于碎片化阅读的缺憾。
时间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分割,而碎片化阅读,则把时间重新收集,不让那些低头玩手机的时光被一些消耗人的App偷走,也让人在上下班的路上,不至于无聊或叹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时间利用模式。
但对于书本来说,因为碎片化,成本的书籍被分割,原本堆在一段完整的时间可以消化完的书本,成了一天两天三天,甚至很多天才能读完。有的时候,读到后边,便会忘了前边的文字,也忘了前文所带来的感受。而读书的乐趣也在这个过程有所损耗。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地铁上利用闲暇而有意趣的时间读一本书这件事情上可见一斑。
(二)
关于阅读《论语》这件事情本身,最大的感觉其实与译者有关。译者的水平和专业素养这些,我没有做过详细调研,便不做评价。而我想说的是,译者对古文的翻译或者解读是否合乎读者的口味。当然,这个口味并不是指一定要按照读者的心理需求来做注解做翻译,而是说,这个作者的注解与翻译,能否让读者切实体悟到《论语》作为古汉语的美感和字里行间的韵味。
我读的这版是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解读丛书系列——《论语解读》,著者是刘忠志。我无意于批判,只是想记录下一些信息,后续再读其他版本的时候,能够有所对比和有迹可循。
著者作为一位学者,一个著书的人,对于《论语》,他定然有他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这是可以给予肯定的。
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次,是不太愿意继续下去的。原因之一,便是我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使得这位著者的解读和翻译并不合我的口味。
他对《论语》的解读模式是,先摆原文,再对重点字词注解,最后是对原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典故,也有一些故事般的介绍。对于这方面著作读的比较少的我来说,这样的布局模式显然是可以接受的。
除却结构,我所比较不喜欢的是作者的现代汉语翻译。在这部解读的原文翻译里,我看不到作者的用心和钻研。除却在某些字或词的注解中,看得出一些用心的痕迹,所谓"经典原意"的翻译,总让我读到一些随意,一些敷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精美,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转换和体现。
再有,一些比较闻名的古语、典故,作者都会在章节下做一个相关的阐释。作者的出发点也许在于,让读者更多地通过背后的故事去理解那句简短的话语更深层次的含义。对于读者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将其与现代生活理论结合。譬如在讲"百善孝为先"这个典故时,作者讲出这个典故的内涵,让读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在结合现代生活的表述时,如“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之类云云,就让人觉得假大空,像是为了符合主旋律、倡导正能量而硬套上去的文字,反而削弱了典故本身的可读性。
总体而言,这版《论语》解读,对我个人来说,体验感是比较差的。虽然我也是走马观花地随意读读,但依然会希望观到的“花”赏心悦目,依然希望读到的文字是经过精心雕琢出来的。
(三)
这是第一次完整地读完一本《论语》,而不是像以前课本上的零星片段,背过就算。
虽然时间的跨度很长,但对我自己来说,是长长的书单里一个小小的目标完成。
在这个拿到什么就读什么,主要以兴趣为先的阶段里,读完,也算是对我自己一个小小的交代。
我收藏了很多书单,脑子里也欠下了很多书债,很经常站在图书馆、书店里,看到一堆的书却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常觉得,与其想,不如随手拿起一本便读,读了才更懂选择。
其实,选书读书的过程,也如同品味人生寻找自我的过程。当你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的时候,那么不管接触什么,都是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当你见识的越多,知道的越多,也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不要什么,不排斥也不接受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