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读小学那会,老师总会时不时组织我们上街给店招的错别字纠错,而每次我都是找得又快又准,渐渐地就有了啄木鸟的美誉。这个习惯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也间接形成了我做事较真、不够圆融的处世哲学,而被许多人诟病。
但我就是觉得不舒服,尤其是明摆着这样下去会有问题,但我孱弱的沟通力以及时不时跳将出来的息事宁人的怂样又把我往回拽。于是我就在一种撕裂而纠结的情绪中度过了人生的上半场。
四十不惑以后,我倒是有点想明白了。
有些工作上的事情之所以现在不去处理,并非别人没有看到,而是觉得时机不对,容易事倍功半。
所以,在这段蛰伏期,就需要好好积累势能,即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眼界。眼界一旦打开,一些之前非处理不可的要事或许也就不值一提,倒是一些关乎到民生的小事需要我们花点精力,莫以善小而不为。
家附近有个面包店,我习惯隔三差五去买点面包解解馋。之前的口感都是不错的,直到昨天,面包烤的又硬又老。我纠结了半天,折返回去和店员反馈了一下。
一开始,他有点随意的戒备,很敷衍地说每批面包都不一样(可能想着是来讹他的,想把我快点打发走)。我义正严辞地说(又不是专业差评师!),既然是西餐,没烤好就应该和店长反映,说不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说完,我就大步流星地走了,心里非常舒坦。
日常中,我有时为了图省事,自己吃了哑巴亏也就算了,但其实内心还是不怎么舒坦。这不仅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也无助于商家重视品质,久而久之,店大容易欺客。
所以,学会用理性的方式,用探讨而非质询的语气去提出自己合理的质疑,让店家的行为有所收敛或者有所改善,我想这或许是新时代啄木鸟的职责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