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和《梧桐雨》比较,两者均含有相当强烈的悲剧基调,且都有国家的命运相联系。但同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和白朴,马致远的《汉宫秋》在剧情设置上显现出一种更为大胆的突破性,饱含作家满腔的郁闷,鸣动着亡国的沉痛之音。这种沉痛从何而来?
读罢《汉宫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作者自己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决不囿于成为定论的历史事实,改变了汉元帝时汉朝强盛的历史背景,令匈奴对汉咄咄相逼,汉朝处于风雨飘摇中;改变了毛延寿宫廷画师之职,使之成为皇帝宠臣,在朝中翻云覆雨;一改昭君在宫中未得见皇帝而出塞到匈奴生儿育女的经历,成为汉皇宠妃,并在匈奴和汉朝的交界处投江而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作如此巨大的改变呢?我们只能从剧作本身取得的效果来看,即它产生了剧作的悲剧基调。
就《汉宫秋》本身来说,是以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的,但由于两人的特殊身份,既皇帝和皇妃,他们的命运也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他们的悲剧性分离也就展现了国家命运的悲剧:国力已弱,朝廷已动,亡期不远。即使结局汉与匈奴重新和好也无法阻挡这一趋势。
从作者本身来看,马致远的生卒年约为1250——1321或1324。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正是蒙古族灭金灭宋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时期,作者经历了战争的离乱,目睹了汉族政权的败亡,加之元初取消科举,作者仕途失意,这一切都令他感到压抑。愤懑。民族主义的情绪和上述情感糅合在一起,爆发为一种文化宣泄和文化反思。<<汉宫秋>>中所作的改动,不过是借之表达自己的情感,影射现实,满含元代知识分子的亡国之意。
面临匈奴入侵的汉王朝,正是灭亡前的南宋的写照。作者批判的矛头则直接指向毛延寿和其它文武官员,在作者眼中,正是这群苟且偷生的无用之徒导致了王朝的衰弱,他们的丑恶嘴脸同时也是南宋朝廷中昏庸官员的面目。国家命运的悲剧是由他们带来的。作为作者大力塑造的正面形象王昭君,则不仅仅是南宋灭亡时那些因不愿被辱而赴水自杀的妇女们的集中代表,更是马致远生活的时代的社会上普遍的民族情绪、反抗情绪和爱国情绪的集中代表。她的死,是一种反抗情绪最后的挣扎,一种满含希望的追求的陨落。汉元帝对百官的无能进行的斥责,”恁也丹墀里头;枉被金章紫绶;朱门里头,都宠着歌衫舞袖”,不正是作者自己对南宋朝廷的指责吗?这种道德气节上的高尚与卑劣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昭君之死带来的悲剧气氛与讽刺意味。”悲秋”本身是古代文人情感主题,满含萧瑟。零落之意,《汉宫秋》的”汉”也具有双重含义,既指汉朝,也指汉族。”汉宫秋”,是汉元帝的秋天,也是满含伤痛的失意郁闷的元初汉族知识分子的秋天。
马致远的语言造诣极高,《太和正音谱》称”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作者将这语言功夫倾注于《汉宫秋》中,尤在”灞桥送别”。”汉宫孤雁”的场景中淋漓尽致地集中抒发了国弱家破的悲伤,将一场爱情悲剧感慨悲痛升至极点。
正因《汉宫秋》饱含的深邃的思想意义,艺术地与时代精神契合,融入多种悲剧因素,从而使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