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诵读第36天】
公孙丑上3.1(1)
【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译文】
公孙丑问道:“假设先生在齐国当政,管仲、晏子的功业能复兴吗?”
孟子说:“你真是齐国人,只知道管仲、晏子。有人曾经问曾西说:‘您和子路谁更有贤德?’曾西不安地说:‘他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谁更有贤德?’曾西马上变得不高兴,说:‘你怎么能把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国君的信任是那样的专一,行使国家的政权是那样的长久,功业却是那样的微小,你怎么能把我和他相比!’”孟子又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提并论的人,你认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帮助桓公称霸天下,晏子使他的君主天下扬名。二者还不值得效法吗?”
孟子说:“凭齐国的实力称王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如果这样,学生就更加困惑了。像文王那样的德行,活了百岁才去世,仍没有把仁德遍施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他的遗志,然后恩泽天下。现在您把统一天下说得那么容易,难道文王不值得效法吗?”
这段对话展现了孟子对于管仲、晏子功绩的独特看法。公孙丑认为管仲、晏子功勋卓著,而孟子却认为以齐国的条件实现王道易如反掌,管仲、晏子的作为不足称道。这启示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的功绩不能仅从表面成就判断,而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更高的道德和政治理想。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成就王业的标准究竟为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有更高的格局和追求,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应向着更崇高的理想奋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