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怎么看待以前的礼仪、礼节等等仪式/赵玉环(随笔)

怎么看待以前的礼仪、礼节等等仪式/赵玉环(随笔)

作者: b1e2dbe223db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14:17 被阅读40次
    怎么看待以前的礼仪、礼节等等仪式/赵玉环(随笔) 怎么看待以前的礼仪、礼节等等仪式/赵玉环(随笔)

          我看过三个版本的《圣经》,我没有看到过完整的《山海经》,我看圣经的时候,有的版本讲的吃的东西都是鹌鹑蛋、野菜,都是我知道的名字,很像我老家一带的野菜名字,他们情急的时候,也下跪,我就曾经怀疑《圣经》是不是从古老的华夏文明中传到西方去的,因为只有华夏文明最长,也许因为语言上的差别,慢慢改变了人物的称呼,没有什么依据,只是瞎猜的,今天看到这篇《山海经》和《圣经》许多相似点对比的文章,忽然想起了我也曾经这样猜疑过。西方过圣诞节和东方过年,时间间隔差别没有多远,都是粮食丰收之后的庆贺。

            还有,文化的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前没有文化的人多,能够读书的人毕竟是少数,传承下来的跪拜、作揖、抱拳、等等礼节,还有祭祀、贡品、焚香等等仪式,都是最简单的让人容易学会的尊敬、孝敬、念祖的仪式动作,没有文化的妇女、孩子们也容易学会、掌握,目的都是传承礼节,行孝道,敬畏生命。香火缭绕不断,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绵延不绝,如香火缭绕,既是对平安、祥瑞的祈愿,又是美好的祝福。还有人死的时候,灵堂前的长明灯火,总要它燃烧不灭,一是证明人的灵魂有灯火的引领,不会落入无明的黑暗之中,再就是祈愿生命的延续中,虽然有死,也有生,灯火不灭,香火不断,生生不息。再就是殡仪馆火化后的骨灰盒,始终用一黑色遮阳伞护送,也是让人知道,人死了之后,魂魄不能再见太阳光,容易魄散,所以始终用黑伞遮挡着骨灰盒。人们讲究守灵、祭奠、烧纸过七期,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渐渐把一个生命送走了,也是人们对一个生命的敬畏之心的哀思过程吧,目的是让人知道生命来之不易,要珍惜宝贵的生命,珍惜在世时间,这一切,都在仪式、祭奠的过程中完成,没有文化的人,通过仪式,过程,也能受到教育,懂得对生命的孝心、珍惜与敬畏。这些仪式就是对后人的教化,现在的年轻人,缺乏这样的礼节教育,什么孝敬老人、敬畏生命的传统,懂得的太少了,只知道父母应该对他们好,因此也造成了人与人,婆与媳,父与子之间关系的疏远、淡化,遵循了几千年的以家庭养老的方式,也推给了社会,无形之中给社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也不容易做好,所以以行孝道的家庭亲情关系,维护人类文明、和谐的发展进步,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家国情怀的延续。不是吗?

          烧香拜佛也好,祭祀祖先也好,都是用这些仪式、礼节规范人的言行思想的,佛也好,道也好,祖先也好,能够摆上台面的人物,也都曾经是人中的杰出者,有过担当,为这个世界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比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一两句话就概括了他们做过的贡献,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也都是从思想意识上给人以启迪的智者,给他们叫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他们给人留下了物质财富和精神食粮,后人传承了历史发展中的精华的东西。没有他们的故事延续,文明发展不了这么快,后人的祭坛,也是一种励志与感恩 吧,没有识文断字的也不要紧,用祭奠的仪式就明白、懂得了。如果没有上古的钻木取火,四大发明,人们恐怕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时期,不知道感恩祖先行吗?是祖先的肩膀托举着后人走向了更加伟大的华夏文明。

            仔细想一想,祖先留下的东西,都有为子孙后代着想的痕迹。家里老人去世了,后人守灵都要穿白色的衣袍,一是寄托悲伤之情,二是把丧事明示给周围的亲戚朋友乡邻,共同承担亲人去世的负能量场,再就是身处丧事中的人,承受得很大,穿白色衣服,可以避免负能量场太大,压力会小一些。请吹喇叭的乐队,目的也是用哀乐把死了亲人的事情传出去,让村子里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参加送葬仪式,来承担巨大的负能量场,那样,后人才能平安度过。前几天我从网上看到有的地方,灵柩路过的人家都在门口等候着,点燃一串鞭炮,表示哀悼之心,也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人走了,送上一程,死人的家里的亲人还要给人家行跪拜礼,表示谢意、感激,真是人间有情有义呀,尽管简单,意味深长啊,这还是仅仅路过人家的门口,关系比较疏远的乡邻所做的事情,放一串鞭炮,也避免在人家门口留下晦气。

          可见传承下来的礼仪、礼节、焚香祭拜仪式,都是对祖先的崇敬,感恩,仅仅“迷信”祖先的功德,墨守成规还不够,仅仅祈求祖先的“保佑”也不行,要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开启自己的智慧,担当属于自己的重任,无愧于先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子孙后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也把我们闪光的东西留给未来。(个人认识,有不同意见可以交流)2018.11.29。

    怎么看待以前的礼仪、礼节等等仪式/赵玉环(随笔) 怎么看待以前的礼仪、礼节等等仪式/赵玉环(随笔) 怎么看待以前的礼仪、礼节等等仪式/赵玉环(随笔) 怎么看待以前的礼仪、礼节等等仪式/赵玉环(随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么看待以前的礼仪、礼节等等仪式/赵玉环(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ffcqtx.html